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毛喜字伯武,喜少好学,善草隶。陈武帝素知之。及镇京口,命喜与宣帝往江陵,仍宣帝诰禀之。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为领直,喜为尚书功论侍郎。及魏平江陵,喜与宣帝俱迁长安。文帝即位,喜自周还,进和妤之策,陈朝乃遣周弘正等。及宣帝反国,又遣喜入周,以家属为请。周冢宰宇文护执喜手曰:“能结二国之好者,卿也。”仍迎柳皇后及后主还。
    文帝尝谓宣帝曰:“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宣帝以访喜,喜即条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启之,文帝称善。文帝崩,冲昧宣帝录尚书辅政,仆射到等桥太后建寞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直喜即驰入谓室帝日令目之必非太后之意定社至重愿加三思竟如其策。
    及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宣帝议北侵,敕喜撰军制十三条,诏颁天下,文多不载。母优去职,诏封喜母庾氏东昌国太夫人, 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及得淮南之地,喜陈安边之术,宣帝纳之,即日施行。帝又欲进兵彭、汴,以问喜,喜以为“ 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上不从。吴明彻卒俘于周。自吴明彻败绩,高宗深悔之,谓袁宪曰:“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之过也。”
    至德元年,授永嘉内史。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牛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遺兵援建安。贼平,授南安内史。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道卒。
    (摘选自《南史•毛喜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日/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B.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宜帝日/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C.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人/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D.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敕本义是告诫,嘱咐。古代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故称帝王的诏书、命令为“敕令”。
    B.通聘:旧时称男家向女家致送订婚彩礼。文中指两国之间采取和亲的外交政策。
    C.废帝:常用来指被废鹦的皇帝。废帝,有在位时被废的,有死后被追废的。
    D.朕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毛喜受到赏识。陈武帝一向赏识他宣帝曾就有关名字的事情询问毛喜,毛喜列举二十多位古代贤士上报,文帝称好。
    B.毛喜敢于进谏,他曾经多次向宣帝进谏,如进献陈朝和北周两国和好之策,又陈述安定边境的策略,宣帝大都釆纳了。
    C.毛喜为政清明。至德元年,他被授任永嘉内史到达郡城后,不接受俸禄,政治宽弘清明,官吏和百姓全都安居乐业。
    D.毛喜富有远见。宣帝想出兵彭,汴,毛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宣帝没有听从,结果吴明彻被周俘获,宣帝事后很后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②淮左新平,边人未样,难与争,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些年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近日,江苏一学校20多名学生家长联名举报一位数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随后当地教育局对此展开调查并认定为变相体罚,进行了通报批评。
    记者了解到,曾有老师因为学生课堂上顶撞自己,就把该学生带到办公室扇了两个耳光,用脚踢了几下,又将该学生带到班级,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
    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重建家校信任,打破“猜疑链”,双方必须就能否实施惩戒、由谁来实施惩戒、惩戒的形式和程度这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
    教育本身含有“惩戒”之意,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存在隐患。给予教师惩戒权立法足够的重视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选自2018年5月7日《半月谈》)
    材料二:
    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对教育惩戒望而却步,在管理学生上采取不作为的做法。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 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采访中,多位受访校长、教师反映,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力挺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
    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
    “你们整个学校都在欺负我孙子!”前不久,一位老人情绪激动冲进了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因为其孙子在学校上课不听讲考试不答题,班主任严肃批评了他。孩子回家告诉了爷爷,爷爷一气之下冲进了校长办公室。
    从一些新闻中可见端倪: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后进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
    一小学生家长曹林说:“适度惩戒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我对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持保留态度。”他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认为,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摘编自2018年12月10日《钱江晚报》)
    材料三: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2日。
    《规则》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同时,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适用情形以及教育惩戒的方式作出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素平认为:“它给了教师一份指引,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同时,《规则》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对与错,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犯错时被教师教育惩戒也能心服口服,从而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规则》也为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惩戒,给予申诉的权利。”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国际趋势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比如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对学生惩戒方式包括罚站、增加值日次数、放学后罚留教室、警告、退学等;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而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教师的惩戒方法还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
    (选自2019年11月29日人民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滥用惩戒权现象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随时存在隐患。
    B.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导致执纪和维权的失衡。
    C.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是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成这种教育手段的主要原因。
    D.很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多种方式,有的国家还允许罚款和责打。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通过教师滥用惩戒权的现象阐明给教师惩戒权立法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的迫切性。
    B.材料二引述一些新闻中的报道意在证明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
    C.有的家长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如果惩戒不当,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D.《规则》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教师应当用批评、留校、罚站、适当的体育训练四种方式。进行惩戒。

    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修表。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阡(qiān)表:即墓碑。阡:墓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B.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C.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D.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指欧阳修亡父;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汉代列候之妻称夫人,列候死,子称其母为太夫人。

    B.戌,地支的第十位,可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如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年份。

    C.进士,为通过殿试者,头名为状元;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头名会元;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头名解元。

    D.判官与推官,均为州郡长官的属官,前者掌管文书工作,后者掌管刑事;枢密,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至廉。一生清廉自守,乐于施舍,脱略俗念,不为物累,以致死后没有留下遗产。

    B.欧阳修的母亲贤淑豁达。一生亦多经患难,能安贫贱,面对夫君先逝、儿子贬谪,她都能安然对待。

    C.欧阳修的父亲奉亲至孝,为政至仁。文中两次“涕泣”,孝心如闻如见;两次“长叹”,宅心仁厚显然。

    D.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刚毅坚强。文中叙述其由江南望族变为贫贱之家,为了凸显其高风亮节的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2)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截冠雄鸡志
    李翱
    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呼之。 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 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 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也。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 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可以逃乎?”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注]①零口:地名。②营群:寻其群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B.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C.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D.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 ______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写了鸡群对截冠雄鸡的不友好态度,是为了以鸡喻人,来讽刺不良的社会风气。
    B.我看到鸡群饮水、啄食且成群嬉戏,心里十分喜欢,于是给它们喂食。
    C.作者用大段的文字描写,表现了截冠雄鸡对于入群的渴望,突出了它可怜的处境,让人对它充满了同情。
    D.截冠雄鸡虽然被鸡群孤立,但它依然坚持“见食命侣”的做法,作者以此象征社会中坚守美好德行的人,对这类人持赞扬态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译文: ______
    ②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
    译文: ______
    ③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译文: ______

    作者借鸡喻人,表现了自己的褒贬态度。鸡群代表的小人除了妒贤嫉能,还有其他的不良行为吗?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爽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 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去者,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刘宽、娄师德。 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上奏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______
    A.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B.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C.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D.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全属于赵概为人“秉心和平”的一项 ______
    ①坐失举渑池令张浩免
    ②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
    ③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
    ④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⑤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降其冲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赵概在洪州任职时,正赶上章江发大水,他于是筑堤防水,解除了章江水患,显示了他勤于政务的一面。
    B.赵概曾为苏舜钦辩解,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皇上因郭申锡违反旨意而欲治其罪,赵概讽谏皇上前后言行不一,这才使得郭申锡免罪。
    D.本文描述了赵概的一生,仕途上有起有落,通过执政与退休时的种种表现,突出了他为官的超强能力以及为人的高尚品行。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
    ②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列举赵概心念国事,顾全大局的事例。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卡夫卡墓地

    李辉

    ①拜谒卡夫卡,难道还有比走在雨中的冷清与静谧更好的意境吗?

    ②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③在布拉格去了三个墓地。两个最有名、拜谒者最多的墓地都不属于卡夫卡。

    ④在老城,一处旧犹太人墓地位于犹太人居住区内。墓地最古老的一块墓碑立于1439年,现存一万多座墓碑。这一墓地早在1787年就被废弃。环绕墓地,有著名的教堂,二次大战期间,布拉格抵抗组织的最后一批成员就躲藏在教堂的地下室,被发现后全部遇难。(墓地和教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头戴小白帽,神情凝重,在苔藓斑斑参差歪斜的墓碑间缓缓走过。)

    ⑤另一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位于布拉格西南近郊的威舍堡。威舍堡是布拉格最为古老的地区之一,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我的祖国》的第一乐章,就是以“维舍堡”为题。穿过威舍堡古道,走进一片树林,再往前,圣彼得圣保罗教堂迎面矗立,教堂旁即是著名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画家姆哈——我只知道这些名字——都安葬于此。(前来拜谒的人不少,他们找着各自倾慕的名人,在墓碑前献一束花,摆几块石头。)

    ⑥教堂报时钟声敲响,余音袅袅时,又奏起一句斯美塔那的乐句。墓地之美,生者与死者的呼应,尽在其中。

    ⑦卡夫卡与这里无关。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根据犹太人传统,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与威舍堡名人墓地相比,这里多了肃穆,多了朴素,墓碑也以简单的石碑为主,远不像威舍堡名人墓地那样注重墓碑设计,更少有构思巧妙、雕刻细致、风格张扬的雕塑。但这里有更多的树,树干上长着更多的青苔;有更多的草,厚厚的草把墓碑后面的地盖得严严实实。一切显得收敛。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

    ⑧其实,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墓碑不大,约两米高,灰色花岗岩被雕刻成不规则的方尖碑状。卡夫卡1924年先于父母去世,父亲与母亲分别去世于1931,1934年。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

    ⑨与卡夫卡同在的还有三个妹妹。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而小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分别出生于1889、1890,1897,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⑩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也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每块墓碑上,镌刻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1944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那场种族灭绝中的罹难者。仔细一看,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他们的墓碑与卡夫卡相对,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

    ⑪凝望墓碑,只有叹息。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该如何面对呢?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一样的结局吗?不敢设想。

    ⑫雨下着,落在卡夫卡墓碑上。

    ⑬回到北京,再看照片,发现雨水已淋湿墓碑上端,正向卡夫卡的名字蔓延……

    1下列对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④⑤段的括号,将墓地情况的介绍文字与拜谒者的行为区分开,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清晰别致。

    B.文章写卡夫卡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既写出了他与父母感情至深也体现出生前的清贫与孤独。

    C.第①段连用三个问号,极大地加强了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也引发了读者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思考。

    D.文章以“雨”开始,以“雨”结束,既使结构浑融,也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让伤感的情感绵延。

    2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⑨⑩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3小说题为“拜谒卡夫卡墓地”,但写其他墓地的文字却很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聊斋志异序

    高珩

    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然而圣人曰:“君子以同而异。”何耶?其义广矣、大矣。夫圣人之言,虽多主于人事,而吾谓三才之理,六经之文,诸圣之义,可一以贯之。则谓异之为义,无不可也。夫人但知居仁由义,克己复礼,为人君子矣;而降而在帝左右,祷祝而感召风雷,乃近于巫祝之说者,何耶?神禹创铸九鼎,而山海一经,复垂万世,岂上古圣人而喜语怪乎?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盖以人伦大道世者,吾人之所以为木铎也。然而天下有解人,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皆足辅功令教化之所不及。而《诺皋》《夷坚》,亦可与六经同功。荀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愿

    彼拘墟之上多疑者,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或曰:报应示戒可矣,妖邪不宜乎?曰:是也。然而天地大矣,无所不有;古今变矣,未可舟膠。人世不皆君子,阴曹反皆正人乎?且江河日下,人鬼颇同,不则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日日唐虞三代,有是理乎?或又疑而且规之曰: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曰:是也。然子长列传,不厌滑稽;厄言寓言,蒙庄嚆矢。且二十一史果皆实录乎?仙人之议李郭也,固有遗憾久矣。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佳狐佳鬼之奇俊也,降福既以孔皆,人中大贤,犹有愧焉。是在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可也。

    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一贯之。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不然,痴人每苦情深,入耳便多儒首。一字魂飞,心月之精灵冉冉;三生梦渺,牡丹之亭下依依。檀板动而忽来,桃茢遣而不去,君将为魍魉曹丘生,仆何齐谐鲁仲连乎?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紫霞道人高珩题

    (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妖邪不宜乎                                  黜:消除、排斥

    B.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                            淑:善良、美好

    C.降而在帝左右                              陟:晋升、进用

    D.仆何齐谐鲁仲连乎                            辞:推辞、拒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诺皋》、《夷坚》等言怪志异的作品也是有一定的教化作用的。

    B.作者认为要做一个“解人”,全面地理解圣人的话,而不是死抠字眼。

    C.作者对一些“拘墟”之士的意见全面否定,提倡人人要做一个“解人”。

    D.作者希望读书人读《聊斋志异》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要沉溺于鬼怪之玄谈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慝。

    (2)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

    4文中提到的“解人”、“拘墟之士”和“痴人”对怪异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虛幻”等词语。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虚土庄人的大名不正经,即使像冯七、王五、刘二这样有头面的人物也只是用姓氏加排行的小名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虚土村”村民的生存状态。

    3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小说如何体现“散文化小说”特点?请结合内容探究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学问之事,可 授 受 者 规 矩 方 圆 其 不 可 授 受 者 心 营 意 造 然 即 其 可 授 受 者 以深 求 夫 不 可 授 受 者 而 刘 氏 所 论 之 文 心 苏 辙 氏 怕 论 之 文 气,要不难一贯通也。余特怪伊古以来,皆以文学有不可授受者在,并其可授受者而不一讲焉。爱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盖将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滕,导后人以先路。挂一漏万,知所不免。所望后起有同志者,悉心领悟,随时补正,以臻美备,则愚十余年力索之功庶不泯也已。

    (节选自《<马氏文通>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

    可 授 受 者 规 矩 方 圆 其 不 可 授 受 者 心 营 意 造 然 即 其 可 授  受 者 以 深 求 夫 不 可 授 受 者 而 刘 氏 所 论 之 文 心 苏  辙 氏 怕 论 之 文 气

    2文中“刘氏”指的是_________,他编写的《_________》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3请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清代马建忠编写《马氏文通》这本书的意图。

  • 题型:作文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图书馆组织了一次“你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文娱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占据前几位的是:郊游、运动、读书、看展览、听音乐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请根据调查结果,从其中选择两三个就“家庭文娱活动”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使所选项形成有机的关联。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