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6020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①愁愁(yin yi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②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③跳踉(tiao liang):跳跃。④㘎(han):吼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有好事者载以入       船只
    B.林间窥之             躲避,隐藏
    C.觉无能者             特别的,与众不同的
    D.技此耳               通“只”,只不过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至则无可用,放山下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蔽林间窥   
    D.稍出近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文章在首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区背景以及故事的主角——驴的来历。
    B.“蔽林间窥之”中,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
    C.在文中,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来刻画驴这一形象,从而揭示寓言的主题。
    D.作者借“黔之驴”这一形象,旨在讽刺那些貌似强大却无能的人。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
    B.唉!外形庞大的一类有德行,声音洪亮的一类有能耐。
    C.唉!外形庞大如有德之人,声音洪亮如有才之人。
    D.唉!庞大的外形好比德行,洪亮的声音好比能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广成传  舍:安置住宿,动词
    B.大王见臣列  观:道观
    C.秦王恐其破璧,乃  辞谢:婉言道歉
    D.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恐破璧  爱子,择师而教之
    B.拜送书庭  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C.况大国  异三子者之撰
    D.空言求璧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3)下列句子中,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屈原放逐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以勇气闻于诸侯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邑”,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让秦王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壁送回赵国。
    D.文段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蔺相如在秦廷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咄咄逼人,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日:“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日:“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招樊哙出      趁机  
    B.遣将守关者    所以
    C.听细说        却  
    D.樊哙覆其盾地  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是    (      )
    A.头发指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项伯杀人,臣之      虽大风浪不能
    C.人如恐不胜          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
    D.先破秦入成阳者之    假舟楫者.非能
    (3)下列句子与“客何为者”的句式相同的是    (      )
    A.不拘于时  
    B.而今安在哉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入军帐,怒视项羽,此时紧张气氛达到极点。
    B.樊哙性格粗犷却很机智,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武将。
    C.项羽善于采纳意见,面对樊哙的斥责,非但不怒,反而虚心接受。
    D.本段以精炼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日:“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成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其后秦伐赵,石城    攻下
    B.道里会遇之礼毕      估计
    C.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回头
    D.赵亦盛设以待秦      兵器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会西河外渑池           而君幸赵王
    B.遂秦王会渑池           欲呼张良俱去
    C.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何知之
    D.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若属皆且所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是
    A.复攻赵,杀二万人
    B.于是相如缶,因跪请秦王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
    D.相如张目叱之,皆靡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渑池会前,廉颇力劝赵王赴会,又约定应变对策,表现了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
    B.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君臣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表现了他的忠勇和足智多谋。
    C.渑池会上,秦国没有占到上风,可见廉颇的军事威慑力是赵国得胜的根本原因。
    D.选段通过秦赵之间的斗争,显示了廉、蔺两人相互合作、共同对敌的重要作用。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乎             怎么样   
    B.吾点也           和
    C.异乎三子者之     为仁的才能   
    D.而归             唱歌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宗庙事                    何陋
    C.亦各言志也已矣            吾还也
    D.夫子哂由也                其间旦暮闻和
    (3)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摄乎大国之间
    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是    (      )
    A.从“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暂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 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民,塞仁义也。仁义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先王之道,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B.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C.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D.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尤又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C.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论今。
    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薛珏,温如,河中宝鼎人。少以门荫授懿德太子庙令,累授乾陵台令。无几,拜太子中允,兼渭南尉,奏课第一。间岁,复以清名尤异闻,迁昭德令。县人请立碑纪政,珏固让不受。迁楚州刺史、本州营田使。先是,州营田宰相、遥领使、刺史得专达,俸钱及他给百余万,田官数百员,奉厮役者三千户,岁以优授官者复十余人。珏皆条去之,十留一二,而租入有赢。建中初,上分命使臣黜陟官吏,使淮南李承以珏楚州之去烦政简,使山南赵赞以珏硖州之廉清,使河南卢翰以珏之肃物,皆以陟状闻,加中散大夫,赐紫。无几,李希烈自汴州走,除珏汴州刺史,迁河南尹,入为卿。 当是时,诏天下举可任刺史、县令者,殆有百人。有与群官询考,及延问人间疾苦,及胥吏得失,取其有恻隐、通达事理者条举,什才一二。宰相将以辞策校之。珏曰:“求良吏不可兼责以文学,宜以圣君爱人之本为心。”执政卒无难之,皆叙进官,颇多称职。贞元五年,拜京兆尹。司农供三宫畜茹三十车,不足,请市京兆。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八年, 坐窦参改太子宾客;无几,除岭南节度观察使。以疾卒,年七十四。废朝一日,工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薛珏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
    B.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
    C.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
    D.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不久父亲所起,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起的。
    B.司农,官名,又称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屯田、水利等相关事务。
    C.诏令,古代文体名称,它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D.赠,指功臣的先人或者本人死后,朝廷对其追封爵位官职以示褒奖的制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薛珏声誉清美,受民爱戴。他政绩优异、声名卓著,百姓要为他立碑纪政,他坚决推让不予接受。
    B.薛珏改革弊政,减支增收。他在担任楚州刺史、本州营田使时,大量裁减冗员、减少支出,使得国家田租收入有结余。
    C.薛珏大胆进言,为国选材。他认为文学不应是良吏选拔考核的必需条件,最终按照等级授予官职,所选官员大多称职。
    D.薛珏触怒权贵,受到惩处。他通过韦彤下达禁令,使司农在京城无法购买畜茹,触怒了权贵,因此受到皇帝的处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诏天下举可任刺史、县令者,殆有百人。
    ②坐窦参改太子宾客;无几,除岭南节度观察使。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课内句)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积善成德,而自得(指人的智慧)
    B.不积小流,成江海(没有用来……的办法)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专一)
    D.非蛇鳝之穴无可者(托付、寄寓)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木直中绳,輮
    B.不积小流,无以成
    C.非蛇鳝之穴无可
    D.上食埃土,下饮,用心一也

    对上面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了客观条件有好有坏,在作者看来,好的客观条件对于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翻译以下句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