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科目: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道
    B.屈原放逐,乃《离骚》    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任
    D.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确实,实在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屈原放逐,赋《离骚》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B.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    然此可为智者,难为俗人也
    C.近自托于无能辞    亦欲以究天人
    D.通古今变,成一家之言    藏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是    (      )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是    (      )
    A.人生得意尽欢    径沽取对君酌
    B.千金散尽还来    但愿长醉不
    C.请君我侧耳听    主人何言少钱
    D.进酒,杯莫停    呼儿出换美酒
    (2)下列对文中诗句的解说,错误的是    (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喻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将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东流人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以解释为: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样黑,傍晚已变得像雪一样白。
    (3)下列对“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设宴,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
    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表达了作者对曹植能肆意喝酒的羡慕之情。
    B.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亦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
    C.这首诗是李白咏洒诗的代表.尽展诗人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
    D.作者“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借酒兴诗情,抒发了对世态的愤懑不平之情,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义渴望用世的积极人生态度。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B)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D)《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且勇者不必节           为……而死
    B.何至自沉溺之辱哉     囚禁、拘禁
    C.唯非常之人称焉       洒脱不拘
    D.仲尼而作《春秋》      厄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无兄弟亲               况仆不得已乎
    B.退而论书策,舒其愤     思垂空文自见
    C.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D.古者富贵名摩灭         鼓瑟希,铿尔,舍瑟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A.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确实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
    B.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
    C.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且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D.《诗经》三百篇,也都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司马迁从“人情”角度入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贪生怕死,都顾念妻子儿女的。
    B.司马迁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的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
    C.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
    D.司马迁列举圣贤的先例,表明他正是从中找到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则日:不吾知也           居住
    B.千乘之国,乎大国之间     夹、迫近
    C.比及三年,可使民         使……富足
    D.为国以礼,其言不         谦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吾一日长乎尔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子路率尔对日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异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D.如礼乐,以俟君子    亦各言其志也
    (3)下列句子中,与“以吾一日长乎尔”句式相同的是    (      )
    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4)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本文书名是《论语》。
    B.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C.文章言简意丰,含蓄凝练,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D.本文全面地反映了孑L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余适客税稷下,会地大震。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依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于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大吠满域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失冠徒跣,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余适税稷下       客居,作客
    B.地大震           恰逢,遇上
    C.相失色           回头看,这里泛指“看”
    D.广亩             屡次,多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不解故    代词,这   
    B.仆复起    连词,表转折关系
    C.墙倾屋塌声    助词,的   
    D.坐地上    介词,在
    (3)下列各句中,与“此真非常之奇变也”句式不相同的是    (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熊掌,亦我所欲也    
    C.虽杀臣,不能绝也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康熙七年地震时,“我”正和表兄李笃之喝酒,当时已是晚上。
    B.人们听到如雷的声音,从东南来向西北去,知道是地震了,马上跑出房屋。
    C.这场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河水溢出,山裂地陷,人们惊慌不已。
    D.作者叙述非常生动,既描述了地震的声响、景象,又刻画了地震中人们的表现。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是    (      )
    A.学(劝勉)    非利也(走路)
    B.筋骨之(强壮)    木直绳(中间)
    C.虽有暴(干)    而千里(到达)
    D.以为轮(使……弯曲)    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的用法不相同的是    (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C.吾尝跛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相同的是    (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不吾知也   
    D.马之千里者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文段通篇设喻,以喻代议,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B.文段围绕”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角度展开论述。
    C.作者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D.作者认为,对于“学”,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后天努力同样重要。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碹碹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搭之声,与向之噌咳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噌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搭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水石相(击)     舟行临汝(往)
    B.下深谭(面对)    虽知不能(说)
    C.扣而之(听)     余方欲还(心里有所感动)
    D.桴止响(上升)    自以为得其(真相)
    (2)下列各句中,“得”的意思是“收获”的是
    A.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
    D.耳之而为声
    (3)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D.马之千里也
    (4)下列各句按词类活用加以分类,全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      )
    ①大石侧立千尺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④徐而察之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⑥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⑥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则日      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B.夫子之    笑
    C.如知尔    有时
    D.鼓瑟       稀疏
    (2)下列句子中,与“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是    (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夫子何哂由也?D.毋吾以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
    ①求也之,比及三年    ②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子路率尔对日    ④舍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对于孔子的问志,子路首先畅述己志,踌躇满志、性情豪爽的形象跃然纸上。
    B.冉求没有直接发言,而是应问而答,与子路的回答形成鲜明对比。
    C.公西华把自己的大志向说得非常巧妙婉转。
    D.孔子对子路的回答笑了笑,当即表明自己不赞同子路的答案。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 -1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学而习乎  经常    
    B.不亦乎?  说话
    C.学而不思则  迷茫    
    D.而不学则殆  思考
    (2)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A.先帝不臣卑鄙
    B.可一战
    C.可调素琴
    D.皆美于徐公
    (3)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是
    A.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B.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懂知识的。
    C.知道就是明智的,不知道就是不明智的,这是懂知识的。
    D.知道就是明智的,不知道就是不明智的,这是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