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3213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儿,回回人。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鶻迎降,命入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太宗即位,入为燕京斯事官。宪宗即位,迁燕京路总管,多惠政,握采访使。世祖即位,握燕京宣抚使。元年,置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出为。莅官三年,增户九千五百六十五、钞六千二百二十五锭、屯田粮九万七千二十一石。十一年,帝谓赛典赤曰:“云南朕尝亲临,比因委任失宜,使远人不安,欲选谨厚者抚治之,无如卿者。”赛典赤拜爱命退朝即访求知云南地理者画基山川城郭驿舍军屯夷险远近为国以进索大悦送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云南俗无礼仪,男女往往自相配偶,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无秔稻桑麻,子弟不知读书。赛典赤教之拜跪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庙明伦堂,购经史,授,由是文风稍兴。 云南民以贝代钱,是时初行钞法,民不便之,赛典赤为闻于朝,许仍其俗。又惠山路险远,盗贼出没,为行者病,相地置镇,每镇设土首吏一人、百夫长一人,往来者或值劫掠,则罪及之。有土吏数辈,怨赛典赤不已,至京师诬其专僭数事。帝顾侍臣曰:“赛典赤忧国爱民,朕洞知之,此辈何敢诬告!”即命械送赛典赤处治之。既至,脱其械,且谕之曰:“若曹不知上以便宜命我, 故诉我专僭,我今不汝罪,且命汝以官。能竭忠自赎乎?”皆叩头拜谢曰:“某有死罪,平章既生之而又官之,誓以死报。”交趾叛服不常,湖广省发兵屡征不利,赛典赤遣人谕以逆顺祸福,且约为兄弟。交趾王大喜,亲至云南,赛典赤郊迎,待以实礼,遂乞永为藩臣。赛典赤居云南六年,至元十六年卒,年六十九,百姓巷哭,葬鄯阐北门。帝思赛典赤之功,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咸阳王,谥忠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赛典赤拜受命退朝/即访求知云南地理者/画其山川城郭/驿舍军屯/夷险远近为图以进/帝大悦/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
    B.赛典赤拜受命/退朝/即访求知云南地理者/画其山川城郭/驿舍军屯/夷险远近为图/以进帝大悦/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
    C.赛典赤拜受命退朝/即访求知云南地理者/画其山川城郭/驿舍军屯/夷险远近为图/以进帝大悦/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
    D.赛典赤拜受命/退朝/即访求知云南地理者/画其山川城郭/驿舍军屯/夷险远近为图以进/帝大悦/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使用的年号,自汉武帝首以“建元”为年号后,形成制度,此后每个皇帝使用一个年号。
    B.平章政事此职在元代为宰相副职,元世祖时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授此职。
    C.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开私人讲学之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整理编成《论语》。
    D.学田是我国古代由国家拨给或者学校购置的土地,学校将这些土地租佃给农民耕种,并以其收人作为学校经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赛典赤历经几朝,一生为国效力。太宗、宪宗时他在燕京任职,世祖即位后就被升任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
    B.赛典赤一心为民,力保-方平安。云南山路险远,盗贼出设,他选地建镇,以当地酋长为吏,负责治安,行人遭抢,便问罪官员。
    C.赛典赤多有仁政,共抓教化民生。云南民俗较落后,他教导当地人民知礼仪、会种植,防水旱灾害,建立孔庙,购置经史书籍。
    D.赛典赤怀柔地方,不以武力征服。土著官吏进京诬告他,他宽容以待继续让他们为官,交趾叛乱,他以理晓之,使之臣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云南民以贝代钱,是时初行钞法,民不便之,赛典赤为闻于朝,许仍其俗。
    ②故诉我专僭,我今不汝罪,且命汝以官,能竭忠自赎乎?
  •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垂柳
    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注]①小苑:泛指皇家宫廷中的小花园。②曲池:即曲江池,在唐代时是长安中最为繁盛热闹的地方,皇亲贵族、文武大臣经常在那里宴游嬉戏。③《晋书》载:“阮籍、嵇康等7人,共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④据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载:“考少林寺有则天皇后封三品松。”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垂柳姿态之美,并交代了垂柳生长地点的高贵。
    B.领联中,“佩”指玉饰,“朝”显示高贵,“朝佩”突出了柳叶初展之时的碧透润泽。
    C.在尾联,诗人感叹:曾在灵和殿前受皇帝赞美的垂柳,因先帝长逝而无人赏识、庇护。
    D.这首诗的前三联极力渲染垂柳的美妍和抑郁不得志,尾联的直抒胸臆便显得水到渠成。

    颈联未着一“柳”字,却不离柳,请简要分析这联写出柳的什么特征?是如何写的?
  • 题型:作文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
    甲:“孝不如顺,凡事别和家长頂,顺着他们的意愿就好。”
    乙:“家长不一定都是对的,做子女的要敢于表达自我,这和孝敬不矛盾。”
    丙:“有时候我表达的孝敬,并不是父母想要的,尽孝心应该基于父母的需求。”
    丁:“《千字文》里说‘资父事君,日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敬命’。古人将孝提到很高的地位,强调‘孝’要有实际行动,对当下的我们也有启示。”
    戊:“中国古代孝文化深厚,但有些观点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放在当代更加不合时宜,我们要理性地对待。”
    作为当代青年,你对“孝敬父母”有怎样的认识?请你认真思考后发表见解,写一篇主题班会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畋,字台文。畋举进士,时年甚少,有司上第籍,武宗疑,索所试自省,乃可奏。为宣武推官,以擢渭南尉。李德裕高其才,辟署幕府。宣宗时,白敏中、令狐绚继当国,皆怨德裕,其宾客并废斥,故畋不调几十年。刘瞻为宰相,荐授户部郎中,入翰林为,俄知制诰。会讨徐州贼庞勋,书诏纷委,畋思不淹晷,成文粲然,无不切机要,当时推之。勋平,以户部侍郎进学士承旨。瞻以谏迕懿宗,赐罢,畋草制书多褒言,韦保衡等怨之,以为附下罔上,贬梧州刺史。交、广、邕南兵,旧取岭北五道米往饷之,船多败没。畋岁煮海取盐直四十万缗,市虔、吉米以赡安南,罢荆、洪等漕役,军食遂饶。中和元年,贼将王璠率众三万来攻,畋使弘夫设伏以待。璠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煎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囂。日暮,军四合,鏖战龙尾坡,杀贼二万级,多获铠仗,威动京师。时诸镇兵在寰内尚数万,无所归,畋招来之,厚加慰结。弘夫取咸阳,以桴济兵渭水。贼伏甲伪走,弘夫与宗楚乘胜入都门,为贼所覆。畋数敕无轻进,二人不听,果败。时田令孜恃权,有所干请,畋不应。陈敬煊欲以官品居宰相上, 畋曰:“外宰相安得论品乎?”卒不肯处其下,令孜、敬煊内常衔之。贼平,帝将还,而李昌言自以袭畋而夺之镇,今畋当国,内不喜。故三人相结,而遣客上畋过咎。帝得其情,不许。畋乃引疾去位曰:“东还,供张顿峙,一委昌言,乃可安。 臣若以宰相从,彼且猜阻,非所以靖反侧也。”帝以其诚,乃授检校司徒、太子太保,罢政事。徙龙州,后卒,年六十三,太尉。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璠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嚣
    B.璠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器
    C.璠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嚣
    D.璠内轻畋儒柔/纵步骑鼓而前/畋以锐卒数千当贼/疏阵而多旗帜/乘高伐鼓/贼不测众寡/阵未整/伏发/众皆嚣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书判拔萃,唐宋时对资格未至者加试的铨选考试,合格者特予放选授官或超资授官。
    B.学士,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文中指对在国学里读书的士子授予的学位的名称。
    C.乘舆,旧指皇帝或诸侯所用的车舆,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以“乘舆”代指皇帝。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父祖加封的官爵或荣誉称号,有赠谥、赠官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郑畋富有文学才能。他应试进士科中第,因过于年轻,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怀疑;他起草讨伐徐州叛贼的诏书片刻便成,内容切合机要,为时人推重。
    B.郑畋处理事情机智。当供给交、广、邕南军队的运粮船只经常损毁沉没时,他用以海水煮盐的收入从虔州、吉州购买大量粮食来供给军队,解决了难题。
    C.郑畋军事才能突出。他指挥军队鏖战龙尾坡,多获铠仗,威震京师;弘夫攻取咸阳,郑畋多次告诫他们不要轻率进军,但二人不听从命令而全军覆没。
    D.郑畋具有大局观念。面对李昌言等大臣对自己的积怨,他以称病辞职的方式来让李昌言负责事务,避免激发朝廷的矛盾,皇上却根据实情没有同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畋曰:“外宰相安得论品乎?”卒不肯处其下,令孜、敬瑁内常衔之。
    ②臣若以宰相从,彼且猜阻,非所以靖反侧也。

    郑畋才华横溢,文武兼备,为何仍在朝廷中不得志?请结合文本简析原因。
  • 题型:作文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汉某高校一食堂,上午8时,正值用餐高峰,13名学生突然站成一排,对着正在用早餐的同学们大声朗诵马云的一段演讲词,立刻吸引了无数惊诧的目光。原来是学校演讲社团的同学为了练声兼练胆,专门在食堂等人数众多的地方进行的“疯狂朗诵”。食堂“疯狂朗诵”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而且他们准备发展到公交车或地铁上。不久食堂管理人员与保安人员对食堂“疯狂朗诵”进行了劝阻,演讲活动被迫停止。
    这一事件引发了师生们广泛的争论。“疯狂朗诵”的理解与支持者认为,演讲的内容励志,而一边欣赏朗诵一边就餐,也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乐趣之一;甚至有不少渴望提高胆量与演讲能力的同学加入了这一群体;也有不少师生认为不够合适,毕竟是在公共场所,影响了他人的生活……
    对于这一事件,你有什么样的思考与感悟呢?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社会现实,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微信公众号:浙考神墙750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古城遗址,遗址距今5300-4300年,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中国学者们研究认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认可。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的象征,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大约距今5300年,大量人口移民至良渚地区。由于良渚地区地势低洼,“治水”仍是头等大事。大量人口的涌入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这刺激了灌溉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水稻农业,使得良渚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也极大提高了良渚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催生出灿烂的良渚文化。归根结底,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文明化进程的启动还与来自中原的推动有关,且与周边地区存在互动。因此,良渚文化形成于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之下。
    不过,良渚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是晚期以后。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玉、石器都明显属于良渚文化因素;陶寺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此前中原从未有过如此超大规模的城,它是受良渚筑城理念启发的产物。良渚式玉器的出现,使得黄河流域人群终于找到了一种绝佳的高等级社会身份标志物;良渚式大城出现的同时,良渚文化那套政治管理模式也相应渗透到中原和北方地区。更重要的是,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摘编自韩建业《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人民日报》2019年8月10日)
    材料三:
    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下列对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城池规模大,又开展了大型的土木水利工程,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
    B.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和与中原的互动。
    C.晚期良渚文化对中原和北方等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在玉石器、城池等物质层面和等级观念管理模式等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
    D.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不少形体上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它们是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这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B.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因地势低洼而催生的大规模土木水利工程,及因大量人口涌入而迅速发展的灌溉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D.良渚文明的因素随着玉器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影响直至商周,这表明了区域性文明的动态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统一过程。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良渚文化重要载体的玉器具有的特点和作用。
  • 题型:作文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路遥《平凡的世界》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
    正是万千平凡人直面工作生活中困难、勇于奋斗拼搏圆梦的精神,才汇聚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奋进之光。--《人民日报》编者
    作为青年学子,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芯》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登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国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搬、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锌,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與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困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
    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作文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0年5月25日4点,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凭借有限的物资保障条件,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同时赢得中印两国分别从北坡南坡抢登珠峰竞赛的胜利,也为国家在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中赢得先机,但此次登顶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不被西方登山界承认。
    2020年5月27日11时,珠峰高程测量队8名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并使用最新的测量仪器为珠峰测量更精确的海拔高度。此次登珠峰之前重修了登山道路,沿途架设5G信号保障高质量信息传递,并用天文望远镜全程直播冲顶过程。攀登过程中也遭遇了两次不良天气而折返,终于抓住全年最后一个天气窗口期,成功登顶。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相同的韵脚。以上材料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要求:全面理解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800字。
  • 题型:作文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访问了东南大学。在两个半小时的交流环节中,他与在座的专家们交流互动,并把前沿科学比作“黑屋子”,把大学教授比作一颗颗珍珠。他希望大学都能成为灯塔,照亮大学生们的前行之路;教师努力去做火花,点亮孩子们的科研之路。
    任正非表示,一定要珍视每一个孩子,因为不知道哪个孩子会点燃世界的火花。他说,“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来到东南大学,发现这里有很多教授甘坐冷板凳,这就是中国的希望。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好的大学教师又应该是怎样的?请综合上述材料,给东南大学的教师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大学的认识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