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期末 复习指导 句子翻译与文意理解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9)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2 .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文段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3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菌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用一个成语概括文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4 .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用一个成语概括文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5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苏轼《留侯论》)
    【注】张良,字子房,被汉高祖封为留侯。韩信,曾被汉高祖封为淮阴侯。
    文段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6 . 丽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文段论述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7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文段主要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三组对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8 .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文段说明了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9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史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文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阁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语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段文字介绍了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B. 说明了张衡面对激烈的政治斗争,能够挺身而出,与奸党做直接的斗争。 C. 宦官由于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便一起诋毁他。 D. 张衡作《思玄赋》表现了他心思填密、小心谨慎的为官之道。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1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货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保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胆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苏州人民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一项是(
    ①众不能堪,扶而仆之 ②厉声以呵
    ③噪而相逐④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⑥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      )
    A.  ①②③      B.  ①③⑥     C.  ③④⑥     D.  ④⑤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2 .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壁。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菌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赵“予壁”与“勿予璧”的矛盾,表现了当时秦强赵弱的政治形势。 B. 赵国要回复秦国“易壁”的要求,“报秦者”肩负重任,这为葡相如的出场做了铺垫。 C. 葡相如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地位低下,不为赵王所知。 D. 葡相如为缪贤分析利害,提出对策,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大智大勇、忠君爱国。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3 .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代圣贤都是因“有所郁结”而著书,以“述往事,思来者”。 B. 司马迁选择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C. 文段辞气雄浑,柔中见刚,情怀慷慨,激切感人,至情至真。 D. 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超脱了“死节”观念的束缚。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4 .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因志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又问曰:“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用舌端。”又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
    (《孔子与子路》)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恚孔子”“欲中孔子”生动刻画了子路的粗鲁形象。 B. 孔子的回答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敏。 C. 孔子明知有虎,却让子路去取水,说明他置学生的安危于不顾。 D. 语言简洁传神,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