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奇异的“海底声道”
邓文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走”了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
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温从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海水压力就愈大。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
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在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都会折回声道轴。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海底声道”。
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
(选自《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有删减)
(1)在海水下的声速与温度和海水压力的关系是( )
A.温度愈低,声速愈慢。 B.温度愈低,声速愈快。
C.海水压力愈小,声速愈快。 D.海水压力愈大,声速愈慢
(2)根据文意,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是( )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
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能折回声道轴而能量不受损失。
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
(3)联系上下文,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是( )
A.在声道轴上方,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会越来越低,声速也因此而越来越慢。
B.在声道轴下方,声速和海水深度成正比,和海水温度成反比。
C.这样的声速差别正是使声道轴上下方的声音不断折回声道轴的重要原因。
D.声道轴上下方声速的变化基本上是太阳照射和海水压力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