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北京的深秋,寒风料峭。在通往圆明园的荒草萋萋的小径上,万木凋零,风沙扑面,偶尔有几只秋虫有气无力地嘶呜着。穿过一片树丛,我的眼前豁然呈现一片荒漠无垠的大地——高低不平的败瓦残垣零星散布着.烧焦的枯枝败叶依稀可见,雕塑殆尽,杂草葳蕤……一片惨不忍睹的肃杀悲凉凄景……
    啊!这就是圆明园?!
    虽然在我的心中曾千百次地想象过圆明园惨遭焚掠后的情景,却万没料到会是这样。它,实在比我想象的毁灭得更悲惨!
    啊,圆明园,你这万劫不复的废墟!
    远在八百年前.封建的王侯世家便在圆明园一带营建行宫别墅,作为他们行乐的场所。到了清乾隆皇帝时,更大兴土木.召集全国能工巧匠从事兴建。清政府向人民尽情勒索.耗费了数以亿万计的钱财,驱使千百万民工日夜劳动,终于建成了一座世界上少有的宏伟美丽的宫苑——圆明园。
    圆明园包括最主要的三个园:圆明园、万青园和长青园,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散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如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这些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连绵几十里.一片山水林园、殿阁亭台,景色异常壮美。
    ……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鼎鼐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
    1860年7月6日,英、法侵略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背走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走的,就赶来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无法拿走搬运的,则任意破坏、践踏,以至棒击,必致粉碎而后快。每个侵略军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一个叫赫里斯的英国军官,仅抢掠的金塔一座就价值二万二千多英镑。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报道:“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为了消灭罪证.10月18、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官兵奉命出动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这座我国封建时代园林艺术和建筑结构的精华,就这样被侵略者化成一片灰烬。
    英、法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在国内外受到了强烈的谴责。如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就曾痛斥:“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
    站在荒漠的废墟上,一任砭骨的北风掠面,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的悲愤。思绪的野马,仿佛把我从眼前的废墟,带进了历史的画廊……
    (1)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一片荒凉废墟就是圆明园的惊讶。
    B.句末的感叹号是对自己看到的这片废墟就是圆明园的确定。
    C.表现出作者对圆明园惨不忍睹的景象的难以接受。
    D.是写作者经过多方询问终于到达圆明园的高兴之情。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对圆明园荒凉景象的描写为后文抒发感情奠定深沉的基调。
    B.第五段描写统治者勒索百姓建造圆明园,表达了作者对剥削的憎恨。
    C.第九段引用雨果的话,是对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谴责。
    D.最后一段的“砭骨”一语双关,既说北风的冷,又突出眼前废墟使自己心痛。
    (3)本选段描写圆明园往日建筑的宏伟壮美和收藏的丰富珍贵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