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难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xi):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横线处的虚词是 ______
    A哉 耳 B.矣 乎 C.乎 也 D.耳 矣

    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