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各题。
    对孩子说
       你必须吃很多粮食、蔬菜、水果,饮很多水和奶,才能渐渐增长自己的身高和体重。记住,是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渐渐高出土地,你不要忘了随时低下头来,甚至要全身心匍匐在地面上,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为了你站起来,土地一直谦卑地匍匐着,在伟大的土地面前,你一定要学会谦卑。
       为了生长,你不得不多吃一些东西,这就不得不请求别的生命的帮助,这就难以避免地伤害了它们。忠实的牛、活泼的鱼、诚恳的鸡都帮助了你的生长,多少牺牲构成了生命的庙宇。看似理所当然的过程,实际却充满着疼痛和伤害。为此,感恩和忏悔应该成为你一生的功课。这样或许沉重了些,但沉重过后,你将获得真正的美德。
       你将吃很多的盐,然后渐渐汇成内心的深海,并体会那种咸的感情。
       你将翻过许多山,很可能你找不到通向峰顶的路径,那么继续攀登吧,许多迂回重复的路,使你的记忆弯曲并有了深度;而当你终于到达一座山顶,你会看到更远处那积雪的山峰,于是你知道,你必须不停的出发,生命就是不停的开始,只有过程,没有顶点。
       你必须经历很多个夜晚,为此,你应该多准备一些灯盏。学会把灯高高地举起,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夜晚,也为远处的另一位夜行者提示了路的存在。
       永远向高处、向远处敞开胸怀,你将获得辽阔的胸怀和源源不竭的激情。
       但是孩子,你必须随时把目光从高处远处收回,看看低处。学会尊重和热爱低处吧,热爱低处的人,热爱低处的劳动,热爱低处的水域,并化作一滴水汇入低处吧。最低处的海,最低处的水,养活着这个世界。
       当然,孩子,我仍然没有说清楚什么,真理的金子是隐藏在黑夜的泥沙里的。为此,你必须走向你的河流,深入你的波涛,淘洗和寻觅吧,当整整一条河流都从你的手指间漫过,或许你会发现一些闪光的颗粒。
       即使注定不会有什么发现,你也必须走向河流,与它一同发源,一同奔流,一同历险,一同化入苍茫。
       孩子,向自己的河流走去吧……
    (1)这篇文章的标题有怎样的特点?说说看。(3分)
    (2)第3段中‘“咸的感情”指什么?作者这样说好在哪里?(3分)
    (3)第4段中“使你的记忆弯曲并有了深度”中“弯曲”和“深度”各指什么?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看。(3分)
    (4)第6.7两段在内容上矛盾吗?为什么?(3分)
    (5)作者说了那么多,但在第8段中还强调说“我仍然没有说清楚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把你的推断写在下面。(3分)
  • 题型:作文作文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①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⑧“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⑪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⑫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⑬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⑭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
    ⑮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1)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3分)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3分)
    (3)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4)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①段。(3分)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3分)

    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 题型:作文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不再羞于谈论梦想的时代,它支撑起无数大国工匠向星辰大海出发的信念,也让这片土地上无数平凡人的梦想落地开花。迈入新时代的我们,拥有更多实现梦想的可能,拥有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拥有对美好明天的渴盼和信心。用力活着,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为了更美好的中国,为了更美好的自己,新时代,我们一起出发!
      请结合材料,以“新时代,我们一起出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 700字;⑤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孟晚舟
    ①舷窗外一片漆黑,机翼上的航行灯闪烁不停,在寂静的夜空中,这些许的微光显得格外温暖。此刻,我正飞越北极上空,向着家的方向前行,马上就要投入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阔别三年的祖国已在天涯咫尺。近乡情更怯,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往事一幕幕闪过,恍若隔世,却又历历在目。
    ③过去的1028天,左右踟躇,千头万绪难抉择;过去的1028天,日夜徘徊,纵有万语难言说;过去的1028天,山重水复,不知归途在何处。
    ④“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一次次坠入深渊,又一次次闯入暗夜,曾让我辗转难眠,更让我刻骨铭心。泪水抱怨化解不了愁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冲出阴霾。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⑤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予我希望,感动于心,感激于情。
    ⑥我们祈祷和平,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崇尚伟大,可贵的是,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
    ⑦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是如此伟大,全体同胞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⑧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⑨感谢亲爱的家人们,与我一起经历风雨,见证岁月,安放我所有的喜乐苦悲。是你们的遥遥相伴,陪我越过层层山丘;是你们的默默守护,带我跨出丛丛荆棘。
    ⑩感谢亲爱的伙伴们,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顾身,回首此间,满是静水流深的情义和雷霆万钧的担当。
    ⑾感谢亲爱的同事们,虽然分别已久,你们的真挚鼓励和持续坚守,让我们始终风雨同舟,艰难征程波澜壮阔,赤诚初心历久弥坚。
    ⑿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你和你们,就算素未谋面,你们的浓浓情意、切切问候和深深祝福,如一道彩虹,斑斓了坎坷路途上的一隅天空。
    ⒀梦回,最是心底那一轮明月,那一江春水,那一缕乡愁,亦是我滞留他乡三年每分每秒的心灵归宿。秋风掠过,登机前,温哥华已需寒衣加身。此时,祖国的秋日正是天朗气清、暖阳和煦,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
    ⒁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回家的路,虽曲折起伏,却是世间最暖的归途。
    (1)“题好文一半。”这个对仗式的标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第①段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3分)
    (3)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贯穿本文的主线是什么?(3分)
    (4)⑧至⑿自然段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至少说出三种。(3分)
    (5)孟晚舟重获自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 题型:作文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在开山岛,“80后”“90后”接过守岛接力棒,用青春奋斗续写爱国奉献的崭新篇章;在贵州平塘,年轻的“天眼”守护者探索星辰宇宙、建设国之重器,在群山深处追逐科技强国的梦想;在东京奥运会,年仅14岁的全红婵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水花消失术”,以三跳满分的优异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一朵朵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尽情绽放,为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增添着亮丽的青春色彩。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字;⑤文中不得透露本人信息。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天忆故人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心甘情愿无半毛钱加班费),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语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似乎不叫,对比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绕梁——不妥,现如今谁家房里还有房梁——此词可休可废。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1)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赏析第⑨自然段中划线句子。
    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
    (4)谈谈你对第⑩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5)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 题型:作文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三毛
    (2)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 题型:简答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根善的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④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它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人群出奇地安静。
    ⑪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⑫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⑬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⑭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3 分)从文章内容来看,题目中“拐杖”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2)(3 分)
    结合选文具体内容,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选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3 分)分析选文第⑩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对于成长来说,追寻就是一场春风浩荡的“趋光行动”。这里所谓的“光”,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精神的象征。从自然意义上说,“光”切分了黑白,成就了四季,成为人间永恒的轮回与执着的向往:阳光下生长,月光下歌唱,星光下仰望。从精神意义上说,“光”是照耀现实的梦想,成就未来的信念,引领成长的人格。“光”是点燃,是发现,是唤醒,是温暖和明亮,是对一切美好事物所特有的虔敬和深情。
      请以“追寻那一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不得抄袭和套作;②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7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