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二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一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词(diào) 领(yù) 白(kōnɡ) 永垂不(xiǔ) B. 失(sǔn) 杀(mǒ) 恨(jì) 然开朗(huò) C. (zhòu) 予(jǐ) 浅(fū) 繁丛杂(wú) D. 使(ji) 污(miè) 然(suǒ) 有成效(zhuō)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悼词 驱逐 俨然 相得益彰 B. 绯谤 撰写 衷心 毫不在意 C. 逝世 竟相 谙习 再接再厉 D. 拂去 设施 爱戴 蛛丝蚂迹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像一个在黑暗中_____的夜行人看见黎明的天光一样,他在长时间的_____中,发现了苍穹里的一颗新星,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已经是幸福的了。
    A. 摸索 探索 即使 也 B. 摸索 探索 尽管 还是 C. 探索 摸索 即使 也 D. 探索 摸索 尽管 还是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是( )
    A.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B.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C.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D.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一些青年人做学问缺乏长远眼光,刚人门便打退堂鼓,的做法贻误了多少青春。 B. 马克思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C. 他查阅了许多的资料,终于找到了那篇重要的论文。 D. 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 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B. 现在勤奋求知,苦练自学能力,是同学们将来能否大有作为的关键所在。 C.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D. 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北京世博会吸引了八方顾客。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下列句子中,修辞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B.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D.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白纸的人。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江上
    [唐]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A. 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点明作者此时远离故园,漂泊异乡。 B. 颔联“木叶”描写秋风中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萧瑟。 C.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想到的仍然是如何报效国家。 D. 本诗意境凄楚悲凉,但呈现了诗人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易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足点。文化认同既是节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传统节目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又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的前提,在制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目文化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春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员、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国节日的独特景观,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
    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让“节”味恒久流传。文化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和“原汁原味”的拷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繁荣,在互签中获得创造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新手段新形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体系。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松,有则改)
    (1)下列对文章中文化认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准确把握节日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
    B.文化认同是节日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条件。
    C.节日文化是在集体中发展形成的,体现集体意志。
    D.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是强化节日认同重要的举措。
    (2)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中国节日创新发展的举措的一项是( )
    A.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B.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C.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 D.在交流互鉴中有我而不排他。
    (3)下列对文本语言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层次条理清晰。
    B.“春运”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C.本文观点新颖,主题鲜明,语言整饬华丽。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母亲打来的未接电话
    家乡的母亲几乎从来不打电话给我,她记不住那一长串的手机号码,她也舍不得长途话费。每次我打电话给母亲,她在电话里跟我三言两语说几句,便会说:没事就挂了吧!这是长途啊。
    假期回家乡看望母亲,母亲还会叮嘱:没事不要打电话回来,我身体好着呢,你姐也经常回来看我,你就放心吧。如果有事,你就发信息给你姐,她再打电话给我。
    我姐也在家长,跟母亲相隔不远。母亲算计着,市话费比长途话费便宜很多。
    我说:我办了长途优惠套餐,一分钟才三毛钱。母亲白我一眼:一分钟三毛钱,十分钟不就三块钱吗?一个月下来,也是不少钱的。过日子不能浪费,得精打细算。
    去年年底我换了新手机号码,没跟母亲说,觉得没必要。春节回家,母亲倒是很主动地问我的新号码,然后很认真地记在电话机旁边的小本子上。我开玩笑说:您记了也白记,您又不给我打电话,长途话费贵着呢。
    母亲却很严肃地说:谁说我不会给你打电话?万一我有急事找你.不就给你打电话了吗?看母亲那么严肃认真的表情,我更加乐了。
    五一节的前一天,我打电话给母亲,说我第二天回去。母亲说,好啊好啊,我等你回来吃晚饭。第二天中午,我踏上开往家乡的火车。火车刚过家乡境内的一个小站,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几声沉闷的雷声后,泼大雨接踵而至,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出门没带伞。
    包里的手机响了,拿出一看,来电显示是母亲的号码。犹豫了一下,按下电话没接。还有十几分钟业到站了,有话回家再说。我也舍不得长途加漫游话费。
    火车鸣着长笛进站了,站在乱哄哄准备下车的人群里,隐约能听见包里的手机不停地响。肯定还是母亲打来的,那我就更不用接了,火车已经停靠在站台上了。
    出站后,飞快钻进一辆空出租车。到家推开家门,母亲却不在家,饭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是母亲歪歪扭扭的字迹:小利,我给你打了8个电话你都不接,我急死了。下大雨了,怕你没带伞,我现在去车站给你送伞。如果我们走岔了,你就在家里等我,不要再去车站找我。
    我赶紧翻出包里的手机,果然有母亲打来的8个未接电话。来不及多想,进房间找出一把伞,冲进雨幕里。我知道,母亲舍不得来回打的,她肯定会走那条通往车站的泥巴路小巷子。
    走到小巷中段,远远地便见年近80的母亲右手打着雨伞,右腋下夹一把雨伞,左手拿一双雨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踉跄在风雨中……
    母亲说,她到车站时很多人都出站了,她不甘心,一直等到最后一个人出站,火车驶离她才离开。接着,母亲加重语气,说:你千万记住啊!我平时不会给你打电话的,一旦给你打电话肯定是有急事找你。不管在哪里,你都要接听啊!
    我拼命忍住泪,拼命点头。
    (选自2010年5月4日《成都日报》有删减)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过日子不能浪费,得精打细算。”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文章开头写道:"家乡的母亲几乎从来不打电话给我,她记不住那一长串的手机号码,她也舍不得长途话费,"母亲真的记不住"我”的手机号码吗?请简要分析。
    (5)读完文章后,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