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昌乐技师学院 高三一轮模拟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勉强(qiáng) 摭拾(zhí) 徇私(xún) 包扎(zā) B. 慰藉(jiè) 龃龉(jǔ ) 豢养(huàn) 创伤(chuāng) C. 契约(qì) 谛听(dì) 泥泞(níng) 溘然(kè) D. 谬论(miù) 摒弃(bìng) 砭骨(biān) 咯血(ké)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轻歌慢舞 顾名思义 鬼釜神工 棉里藏针 B. 掉以轻心 沤心沥血 理屈辞穷 心悦诚服 C. 良辰美景 出类拔萃 循规蹈矩 贪赃枉法 D. 振耳欲聋 仗义直言 宁静致远 不胫而走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 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 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
    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 画山水。
    A. 遏制 次序 善于 B. 遏制 秩序 擅长 C. 遏止 秩序 擅长 D. 遏止 次序 善于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 B.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C. 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造起来的)是圆明园的许多属园之一。 D. 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人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 ,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B. 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是学校领导的任务。 C.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有些教师不知所措,有些教师却 D. 火灾前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美轮美奂、的著名建筑。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我国宏观经济年均增速约7.3%左右,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B. 有人说,掌声是另一种语言,它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绪的反映。 C. 由于生活的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不少年轻人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D. 这次活动之所以成功,原因是由于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
    日头要落山时,采莲人背起竹篓,戴上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①得先挖出里面的莲子 ②采回来的莲蓬 ③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
    ④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 ⑤晶莹洁白的莲子就会滚落一地
    A. ②①④③⑤ B. ④①⑤②③ C. ②③④①⑤ D. ③②①④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豆蔻”“弱冠”“巾帼”“而立”都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B. 小说《阿Q正传》《窦娥冤》的题目中都含有主人公的名字。 C. 《张衡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是南朝人范晔。 D. “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管”代指箫、笛之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我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批评你。 B. 苍苍的榕树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带给他们夏日的阴凉。 C.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D.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0 .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风流子
    【五代】孙光宪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① 叶长,水葓② 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注】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茭白”。②一年生草本植物。
    A. 词人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水乡风俗画。 B. 语言朴实,不事雕琢,但又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浓郁。 C. “茅舍”“菰叶”“水葓”“鸣梭”是静态描写,突出了乡村的安宁。 D. 词的笔调清新,意象生动,给人一种真切自然之感。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法是观照中国文化的便捷方式
      哲学家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应该说,中国的文字乃至书法艺术的特性,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某种特质。从书法角度来观照中国文化,是一个比较便捷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提倡王羲之平和淡泊、温柔敦厚的书风,既是出于初唐时期确立文化典范的政治需要,同时也是个人的喜好。上至历代君王,下至普通百姓,都与书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书法是最能代表民族特质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老子崇尚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在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计白当黑等,这些书法中常见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原理。另一方面,儒家崇尚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书法的风格品评标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体现出符合儒家标准的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形象。
      实用文字的发展和作为艺术的书法的发展,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实用文字的发展讲求整齐简洁、美观规范、由繁至简;艺术则追求变化、突出特色。所以,一种字体在出现初期至成熟之前,往往是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商周甲骨文已经是高度成熟的文字,至东汉末,书法的各种字体和风格样式都达到完备的状态,出现了一大批以书法名世而载入史册的书家,也出现了一批书法理论专著。这些理论不仅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字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领先并影响着其他门类艺术的发展,使得中国艺术从形成到发展始终注重意象化表达。中国画强调线条勾勒和书写性,正是书法影响力的体现。
      中国人对书写至始至终的情结、对书写特征的迷恋,在其他民族是极为罕见的。先哲许思园说:“书法为最普遍最实用之艺术,中国人审美修养,实基于此,因而陶冶成世界上最能鉴赏形式美之民族。中国之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画幅,玉器与园庭布置,皆无上美妙。发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此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作者傅振余,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没有对书法艺术产生影响的是(  )
    A.道家天人合一、阴阳辩证思想。B.儒家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
    C.东汉末年的一批书法理论专著。D.中国画强调线条勾勒和书写性。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
    A.从书法角度来观照中国文化,是比较便捷的方式。
    B.书法艺术最能代表民族特质,又有广泛群众基础。
    C.实用文字和书法艺术,二者的发展方向完全相反。
    D.中国人审美修养都源于最普遍最实用的书法艺术。
    (3)下列对本文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以时间为序阐释了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B.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语言幽默风趣。
    D.对比论证突出了书法艺术的特任。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 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3)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马之千里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
    (1)《诗》三百篇,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携来百侣曾游,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身无彩凤双飞翼,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3分)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优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李小虎中职毕业后,开了一家名为惠达的电器维修店。因所在小区拆迁改造,店铺搬迁到了幸福路66号,在新址开始营业的时间是2019年12月12日。请代他拟一份迁址启事。要求: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语句通顺。(4分)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原谅
    (尤今)
    ①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叶上的一片嫩叶,她上菜时笨手拙脚,让我老是担心她可能会把盘子里的汤汁转化成我的洗澡水。我的第六感居然没有“辜负”我。
    ②她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搁于椅子上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A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这皮包,是我在意大利买的极好极软的牛皮,不能洗涤,是我心头的大爱。
    ③可是,我还没有发作,B我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端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手足无措地看看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万万没想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女侍原本绷得像石头一般的脸,慢慢地放松了,她细声细气地说了声“对不起”,便低着头走开了。
    ④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闪着一层薄薄的泪光。这样一来,我不怒反惊了:我这女儿,到底怎么啦?
    ⑤当天晚上,回返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⑥留学伦敦的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在大学的假期里,我们不让她回家,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⑦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
    ⑧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女儿战战兢兢,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⑨“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⑩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似的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我站在那儿……
    ⑪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
    ⑫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1)文中围绕“原谅”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3分)
                                                 
    ②女儿在英国当女侍时,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却得到了领班的原谅。
                                                 
    (2)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或句子做批注。(3分)
    ①从意义和作用两个方面对句中框定的词语做批注。
    阴霾:                                              
    ②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B句:                                           
    (3)文中第 ⑩段写道:“我站在那儿……”请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描写“女儿”此时复杂的心理。(3分)
    我站在那儿,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3分)
    (5)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3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大仲马
      耐心等待,风车从不跑去找风。------斯克利维斯
      桃花三月开,菊花九月开,各自等时来。一----民谚
      别等待明天,就在今天采摘生命的玫瑰吧!------龙沙
      取道于“等一等”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西班牙)塞万提斯
      人生惟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周国平
      关于“等待”,你有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思考和认识?以上材料又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