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二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述(ɡài) 盖(hán) 车室(hòu) 牵附会(qiánɡ)
    B. 析(pōu) 释(chǎn) 热腾(ténɡ) 一叶舟(piān)
    C. 号(chuò) 喻(pì) 星阁(kúi) 见不鲜(shuò)
    D. (còu) 开(piē) 一空(chánɡ) 不负华(shào)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乡土中国》属于学术著作,强调逻缉性、科学性、系统性,可以先尝试着粗读概览,“扫瞄”基本内容。
    B. 《差序格局》中大量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典藉里的观点,对“仁义礼智信”“孝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辩析。
    C. 《乡土中国》提出的“礼俗社会”“差序格局”等慨念,是对当时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深刻简约的提练,影响深远。
    D. 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乡土中国》由14篇文章组成,      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等诸多方面。
    ②如果代理者       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
    ③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       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       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A. 涵盖 违犯 既 又
    B. 包含 违犯 不但 而且
    C. 涵盖 违反 不但 而且
    D. 包含 违反 既 又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对下列各句重音的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一部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特点的社会学著作。(强调是哪部作品)
    B. 《乡土中国》是一部分析乡村社会结构和特点的社会学著作。(强调作品研究对象)
    C. 《乡土中国》是一部分析中国的社会学著作。(强调作品研究内容)
    D. 《乡土中国》是一部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特点的著作。(强调作品所属范畴)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时的可靠性。
    B. 我们不会去关心那些与自身生活无关的琐事,更是那些请客送礼的歪风邪气。
    C. 为了求新求变,从今以后,大家要抛弃的观念,努力开创新机。
    D. 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高三(1)班的李山同学找来大量习题苦练,经常深夜还在题海中奋斗,导致他白天在课堂上屡屡犯困,根本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讲。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要如何委婉地劝导他呢?以下劝导最为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李山,你这不是舍本逐末吗?你这样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
    B. 李山,拼搏的路还很长,你怎么能靠熬夜这种方式亡羊补牢呢?
    C. 李山,我知道你是在为理想拼搏,但你这样做恐怕有点儿舍本逐末了。
    D. 李山,你该醒醒了!你可不能再这样晚上熬夜,白天用课上时间亡羊补牢了!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说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遭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我说欲望是文化事实,这句话并没有保证说一切文化事实都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文化中有很多与人类生存条件无关甚至有害的。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是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它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在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警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灵上的恐惧。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治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并不是计划的,乡土文化中微妙的配搭可以说是天工,而非人力,虽则文化是人为的。乡土社会环境不很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慢,人们有时间可以从容的作盲目的实验,错误所引起的损失不会是致命的。
    社会发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的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掀塑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发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两个意思: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就是所谓意志,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就是欲望。
    B.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
    C.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是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
    D.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乡土社会的变迁,“从欲望到需要”是乡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B.为了说明现代社会的特征,作者把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照起来论述。如,乡土社会变动慢、小,现代社会变动更快、更大。
    C.作者用事实论证“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北方人爱吃大蒜不是遗传的生物事实,而是从小养成的文化事实。
    D.乡土社会是依托经验传承的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是知识即权力的理性社会;乡土社会里欲望支配行动,现代社会里需要支配行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里,行为是不自觉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明确;现代社会里,行为是自觉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明确。
    B.乡土社会的经验是经过自然选择的,是合乎生存的;现代社会的计划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制定的,是科学的。
    C.乡土社会里,行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明确,比如用来达到驱鬼目的的驱鬼行为,没能够驱鬼,却驱除了恐惧。
    D.在乡土社会中欲望可以作为行为的知道,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不作人们行为的指导。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撒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根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目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国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魁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9 . 根据下面的情境写一段话,不超过70字。
    班主任: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23级幼保班准备朗诵《赤壁赋》。班主任一宣布这个消息,王刚同学便想担任领诵员,于是他说:                                               。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