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lòu) 缠(jiǎo) 花惹草(zhān) B. 永(juàn) 财(héng) 曲高寡(hè) C. 护(bi) 届yīnɡ) 体裁衣(liáng) D. 制(è) 干(chè) 相形见(chù)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笔杆 燥热 眼花潦乱 B. 寒喧 竟然 怡笑大方 C. 竣工 讴歌 意兴阑珊 D. 松驰 脉博 绿草如茵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他辛辛苦苦工作了半天,还是埋怨,觉得很       
    ②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      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③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进取的积极精神,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可能暂时很富有,却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
    A. 委曲 爆发 而且 不管 B. 委屈 爆发 而且 尽管 C. 委屈 暴发 还 尽管 D. 委曲 暴发 还 不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茅盾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风景谈》等。 B.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 C. 他在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上刻的狮子,说他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D. 水生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识字、进步、生产。”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昨天晚上,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的雷声惊醒了。 B. 我们如果不是有缘分,怎么会,聊得如此投机呢? C. 当今很多正值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这种行为就是亵渎青春。 D.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克服优良作风不可能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 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 B. 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C.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努力不够,毅力不够。 D. 这家大型多有企业的日产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将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喜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字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 ⑤①④⑥②③ B. ⑥⑤①③②④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⑤①⑥③②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下面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 孙犁是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命有中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 B.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等;“”长沙“”是题目。这首词属于长调。 C.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朝。按照词风,将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D. 古代农历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最后一天称为晦。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 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 C. 春天用怀抱把世间万物敲醒,用大手扶持万物生长,用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 D. 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生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A. 这首诗写游终南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从大处落笔,抓住景物特征写感受,虽有夸张之语,却给人真切之感。 B. 三、四两句通过写“山中夜”与“昼未明”这样不同寻常的独特景象,极言终南山峰高谷深。 C. 五、六两句由山及人,其中“险”与“平”互为反义,以“路险”作反衬,突出了人的心地平坦。 D. 结尾两句紧承“七八”两句而来,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借读书以追名逐利的现实生活的厌恶。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西学东进。
    C.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D.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的物和现实问题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液助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日前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血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因为它能够积极地调整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
    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血栓就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克里斯托弗·穆尔指出,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很多迹象表明,血液对大脑的作用比单纯的营养供给者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穆尔认为,血液不仅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实际上还有助于控制大脑的活动。具体来说,血液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它们相互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此,也调整了信息在整个大脑的传递过程。
    这项理论对人类更好地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痛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穆尔说,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可能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穆尔指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但他认为,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是致病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必要研究全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癞痫患者导致疾病发作的大脑区域内的血管通常是不正常的,如果血管的这种异常状态造成了癫痫症状的产生,那么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就可能成为取代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这一假设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用来了解大脑血流变化的常用扫描手段。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知道了血液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来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指尖的血流量大的时候,人就更容易感受到手指受到的击打。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关于该区域血液流动的信息将有助于预测大脑未来的活动。
    但血液对大脑的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血液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此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最后,脑组织的温度会在血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穆尔认为,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大脑,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
    (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
    (1)下列各项是对“血液助思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
    B.血液是大脑的营养供给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大脑就会死亡,从而终结人的思考。
    C.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D.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2)关于“”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的表述,恰当的是(  )
    A.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
    B.血液在复杂的神经元中流动,人们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神经元未来的趋势,从而预测到大脑未来的活动。
    C.血液中含有一种溶解因子,而且血液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
    D.脑组织的温度会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血液发生变化。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血液不仅仅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还有助于调整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
    B.血液流动能够改变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调整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过程。
    C.研究表明,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血液系统遭到破坏可能就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D.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流动信息将有助于改变大脑未来的活动。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
    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  )
    A.至若春和明 景:日光
    B.斯人 微:如果没有
    C.佳木而繁阴秀:秀丽
    D.树林阴 翳:遮盖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碧万顷 而或长烟
    B.予尝求古仁人心 山间四时也
    C.不物喜 醒能述文者
    D.而长烟一空 异二者之为
    (3)下列句子中停顿的划分错误的是(  )
    A.而或/长烟一空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对课文内容赏析错误的是(  )
    A.甲篇文章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甲篇第一段,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C.乙篇第一段描写了琅琊山朝暮、四时之景的变幻无穷,写出了太守的欣赏山水之乐。
    D.乙篇第二段写了太守日暮醉归的情景,表现太守因仕途不得意沉醉于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3)                   ,她在丛中笑。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5 . 仿照例句,以“故乡的歌”开头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例句的句式、修辞手法相同。(3分)
    例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话,不超过70字。(4分)
    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计算机5班同学准备朗诵《沁园春·长沙》,王琳非常想担任领诵。于是找到班主任宋老师,他怎么说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药碾子
    刘群华
    ①一个药碾子,是一个悬壶之人必须修炼的禅道。
    ②药碾子靠碾轮在碾槽里不断滚动而把中药碾成粉末,中间宽敞,两头收紧,像一只驮着岁月的小船,行走于悬壶的湍急河流。
    ③我的药碾子是师父送的,他见我性躁,嘱我多多碾药,能修养心性。当年,我在师父的惠风医馆学艺,在城东一角,一个苍老的巷子里,是个粗糙的木门铺子,几根木柱支撑着,但厅堂宽阔,几个中药柜子泛着陈黄色漆的光亮,还透出浓郁的中药芳香。药碾子搁在大堂一侧,见闻着来往的求诊者。
    ④我拜师时,起初每天看药煎药,晚上听师父讲读《内经》。有时医馆很忙,其他的几个师兄腾不出手,师父便喊我去碾药。初上手时,我面对沉重的药碾一片茫然,因为自己技艺的生疏,碾轮在我面前也更显笨重难使。我甚至不会用双脚滚动轮子,只能用双手握住轮子柄,不断地滚动。这样一天下来,双手掌一手的血泡,有的还磨破了嫩皮,出血了痛得我钻心流泪。
    ⑤如此历练再三,我慢慢掌握了窍门,终于能够稳妥而有效率地碾药了。我常赤膊坐在木椅上双脚滚动着铁碾轮,咔嚓咔嚓地碾着干枯僵硬的中药,仿佛一曲重复的粗犷山歌,盘旋于青瓦白墙之间。中药被往返碾磨,然后过筛,细末另装,粗末再碾,直至药碾如泥。这种药泥大概有两种去处,一种混蜂蜜做中药丸子,一种和油脂做外敷膏药。中药丸子可大可小,小如绿豆即可,大如梧桐亦行。而外敷的骨药则深如夜色,青黛之中,还有几丝像枯黄的灯光,贴在患处,人温暖,心透亮。
    ⑥有一次,医馆来了一个病重的患者,他儿子拿着师父的处方虔诚地递给我,方子上有一味野山参,特别注明“研末服用”。我赶忙从抽屉里拿出药材,在药碾子上滚动碾轮,碾得药细细的,几乎含口即化。事后,我问师父,为什么不水煎呢?师父笑道:“一味野山参,物稀而价贵啊!况且此人为心绞痛,冲服更易充分吸收,见效快。”
    ⑦碾药是一个辛苦的活儿,夏天怕热,冬天怕冻。一日,天气闷热,门外的玉米叶被日头蒸卷了。我在屋里碾药,师父进来,看我汗流浃背,又一脸的厌烦,说:“碾药累不?孤独不?”我的心思仿佛被师父一下洞察无余,只能尴尬地嘿嘿笑。师父说:“碾药也有乐趣,要学会自寻快乐,转移注意力,可以边碾边读书的。”他示范性地拿起一本药书,双脚滚动碾轮,在叮当叮当之声中翻阅起了一页页远古的方剂。
    ⑧我在旁看着,在师父的脚下,药碾子是一只驮着快乐的船,在碾槽里张帆,一路风雨而去。他踩的药轮子不是药轮子,是浆,爱它而习惯于它,脸上所表露的神色,自然、深邃,像一名得道的禅师,怡然地品味着窗外的阳光和书中的淡泊。
    @在药碾子的陪伴下,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也会治疗一些简单的风寒风热的外感了。有一次,一个萎靡的小儿被他的父母抱进来了,我号了下小儿的脉,又看了他的手掌鱼际,在处方笺上准备写几味疏风散热的药。尚未落笔,师父从外面进来了,他看了看患者,说:“小儿娇嫩,用药要轻灵,如羽毛一样。”便嘱咐我去药碾子上碾几味药,调油脂敷在小儿的脚板上。我起先忽视师父这种举重若轻的治疗方法,认为太简单,无法体现一个医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师父说:“病之治,一味即可,不用二味,既节省了病人的费用,又减少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你看那些古医书中,为什么有的方剂仅一二味,是药专而力足啊。”他停顿了下,又说:“像这个药碾子,碾药的话,我们还有研盂,也有捣药罐,但各有其长,各有其用。”
    ⑩我看了看身边的药碾子,再环顾四周,陆然发觉这些中药器具,被师父赋予了它们治病救人的职责,进而获得了生命,鲜活地生活在草木之中。第二天,小儿病好转了,药费也只花了一个鸡蛋的钱。
    ⑪拜师后的第五年,我离开了惠丰医馆。临行前,师父说:“中医之道,必尊中医之术。”他从后房搬由一个铁药碾送给我,说:“别小看一个药嫌,其实是中药的一种工艺,马虎不得。”
    ⑫我出师后在另一座城的街土也开了家医馆,虽然比师父的小,却五脏俱会。二百多味草木的中药柜子,高高大大立在大堂中间;一张四方长桌放在左侧,上面摆着一个崭新的号脉垫子;师父赠我的铁碾子置于大堂的右侧,没事时,静静地睁着眼看我,看得我不敢怠慢任何一事。
    ⑬然而,经营久了,患者日多,需要的药也越来越多,我觉得有些忙不过来了,有患者推荐我用电动磨粉机,我便买了一台。这样,我把大堂的药碾子搬进了西厢房,它的位置被电动磨粉机无情地代替了。我有时无事,心想没有药曝子的监督,便觉自由轻松了许多。
    ⑭每次我去师父的患风医馆,看师父还在坚持用药碾子,累得腰酸背痛,便小声提醒:“买台小磨粉机吧?”
    ⑮师父摇了摇头。
    ⑯我知道,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小说以药碾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试做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③段环境描写的用意。(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⑧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⑭段加点词语“小声提醒”表现了我怎样的复架心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据你对文意的理解,揣摩第⑮段“师父播了摇头”背后的深意,在文章结尾的方格内续写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吾日三省吾身”,体现的是对自己的责任;我为班级添光彩,体现的是对集体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大有责”,体现的是对国家的责任。可以说,责任时时有,责任处处在。人的一生就是带着各种责任行走。
    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手700字,文中不得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