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期末 专项提高卷十一 现代文阅读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要发展环境需宽松
    ①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夭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忐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②“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③“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④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⑤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⑥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⑦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⑧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妤,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⑨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⑩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是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再繁荣和发展的。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阅读书籍的传统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击打你,让你感到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计甚至生存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是
    A.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B.阅读让我们的身心沉稳而充满力量
    C.阅读帮助我们度过苦难
    D.自由阅读,解放心灵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别因工具荒废了原始本领
    李伟明
    ①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娴熟地运用先进的工具,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他们对网络简直太迷信了,不信“书”,不信“人”,只信“网”,无论查证什么资料,都以“百度”为准。有一次,两个小伙子争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关系,相持不下,当场点开网络,直接输入“县委书记和县长谁更大”寻求结果。
    ②离开了网络,人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如果网络发展的结果是让我们的头脑空空如也,什么也不再储存不再思考,甚至什么都不能储存不能思考,那是不是有点可怕?
    ③手机也是今天人们高度依赖的工具。手机的功能越来越齐全,生活越来越方便。来电去电,不仅直接显示姓名,还显示地域。如果离开手机,同样是这些号码,你会感到非常陌生,你根本不知道这些其实就是你经常拨打的那些号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全靠这部小机子。越来越多的人,即使是洗澡、睡觉、上卫生间都手不离机。如果哪天丢失了手机,就意味着与世隔绝。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变得只习惯和手机上有名字的人打交道。去一个地方找人,对方已经说了哪条路哪个门牌号码,到了附近,仍然频频用手机询问对方怎么走,却忽略了来来往往的路人。
    ④还有一个高度依赖工具是汽车。因为有了车,人们不再喜欢走路,百十米远的路程也想着开车去,尽管光是停车的时间就足够你悠然抵达。如果没有汽车,不妨乘坐公共汽车。一、两站路,走起来也就几分钟的事,可多少人愿意走呢?年轻时我种地、砍柴,没少走路,现在也仍然喜欢走路。但如果集体出行,只好一起坐车。再过些年,当年一口气走几十里的光辉事迹,只怕连自己都要怀疑那是梦境了。
    ⑤工具的使用,诚然让我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过度依赖工具,使我们丧失了诸多应有的能力和乐趣。为了防止人类退化,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工具”的阴影,找机会温习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本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中第④段对“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进行论证,其目的是
    A.具体论述了人们过度依赖汽车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后果很严重,表达作者对过度依赖汽车这一现象的否定。
    B.是为了说明自从有了车以后,人类就变得非常方便。
    C.是为了说明作者年轻时喜欢走路,老年时喜欢集体出行、以车代步。
    D.是为了说明现在没有机会锻炼身体,只有坐车才能锻炼。
    (2)下列关于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的观点明确。
    B.本文语言宏伟、语气冷漠。
    C.本文结构规整、思路清晰。
    D.本文采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网络、手机、汽车等工具的使用使人类不自觉地荒废了原始的本领。
    B.工具的使用,诚然让我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完全依赖工具。
    C.“为了防止人类退化”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呼吁我们要适当走出“工具”的阴影。
    D.文中所说的原始本领具体指:(头脑)存储、思考的能力;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能力;走路的能力。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苏长和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的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的“天下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理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需要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的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在古代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等的论述,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念,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组织依据的理念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关于国际秩序的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并不是从排他性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站在世界范围内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物、财、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抗,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的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当今世界的个别大国虽也主张构建共同体,但其所主张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
    C.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
    D.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它不排斥其他文明的思想资源,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的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理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使其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第⑤段,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是为了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文化的本源的充分和强大。
    D.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既往及现在,都存在一些共同体理念,如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组织依据的理念,但相较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学理不同,局限明显。
    B.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说明中国当今领导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试图分析和解决时代问题。
    C.古代中国已形成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做法,但在今天看来,这套思想和做法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D.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现实矛盾,所以这一伟大理想无法逐步实现。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
    黄集伟
    最近10年我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当作一项业余爱好。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②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相声术语,指相声作品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③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10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④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按照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被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⑤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大量涌现,如¨撩”字。“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偏向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⑥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用于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勺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⑦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社交媒体而飞速发展。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十吸睛”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⑧《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语言界线,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的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⑨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含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词的一项是
    A.段子化
    B.高大上
    C.中性词
    D.表情包
    (2)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会越来越丰富,需对其进行规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在作文、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
    B.将网络语言融入汉语,丰富汉语词汇。
    C.有的网络语言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
    D.某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和主观性较强,应适当引导,使其走向规范。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画线句子中,“业余爱好”指代“最近10年我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
    B.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C.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⑦⑧)一总(⑨)。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