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青岛市2024年春季高考 语文模拟考试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dùn) 贺岁(piàn) 垂三尺(xián) B. 防(dī) 黑呦(yōu) 目结舌(chénɡ) C. 灭(jiān) 来宝(shǔ) 便宜从事(pián) D. (hè) 大梁(tiāo) 风驰电(chè)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暮霭 脑血拴 战战惊惊 B. 彪悍 蜡像馆 汗流夹背 C. 寒暄 调和油 近在咫尺 D. 赢弱 手动挡 开源截流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毋庸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象征主义经常用      难解的语言和形象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
    ③小藏羚羊的回家之路      充满危险,      有人类的暖心守护。
    A. 质疑 艰涩 虽/但 B. 质疑 晦涩 因为/所以 C. 置疑 晦涩 虽/但 D. 置疑 艰涩 因为/所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9月23日,第十九届亚州运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开幕式。 B. 各国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阳能技术、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C. 《孟子》里各种圣人有一点相同:即“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D. 我不知道这一实验到底能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 B. 父母为了子女纷纷搬到办学质量好的学区,这样的也真是用心良苦啊。 C. 本刊将,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 9月16日上映的歌剧《红船》,音乐,舞美磅礴厚重,提供了全新视野。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
    A. 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蜂产品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青岛、烟台等地。 B.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因,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成为国泰民安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C.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市民素质的高低,都是青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D. “北斗”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地为用户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服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网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自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 ⑤③②④① B. ⑤④①②③ C. ⑤③②①④ D. ④①③②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难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韩愈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文学家,欧·亨利、茨·威格、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徐志摩,《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的海明威。 C.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名称不同却大同小异,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 D. 《史记》是最早的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资治通鉴》是由北宋的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下列句中加点的传统的礼貌称谓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阁下访问,我深感荣幸。 B. 请留步,就此告别。 C. 非常感谢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D. 回到老家,请代我问候家中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0 . 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雪夜感旧①
    陆 游
    江月亭②前桦烛香,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今江苏境内)。②)③④江月亭、龙门阁、三折:均为地名,在今四川境内。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A.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驮声长呼应桦烛香,营造出悠远闲适的意境。 B. 颔联“经”“宿”两个动词,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 前两联四句诗一句一景,以时空变换串起一幅幅画面,为下文抒情蓄势。 D. 后两联四句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呼应首句。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
    “花”字在中文里直到晋朝才出现,在这以前只有“华”字用来指代我们今天的花朵。在《诗经》中人们所见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苕之华,其叶青青”等诗句中的华字,都是花的意思。甚至在“花”字出现之后,也并没有完全取代“华”字,即使到了唐代,“华”字还广为流传。张九龄《感遇》诗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华字依然是指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等成语中的华字我们一直沿用到今天。
    鲜花总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所以古人将“华”字又引中出光彩、华丽、精华等意思。不论是《诗经》中“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描述,还是《楚辞》里“香草美人”的比喻,都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对植物的花朵表现出了关注和喜爱。从秦汉至盛唐,中国的花卉文化日渐兴盛。人们通过鲜花竟相开放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到后来的宋元明清,中国的花卉文化已经到达了繁盛时期,对花卉的欣赏也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
    以簪花为例,在古代,不光女子喜欢替花,男子同样喜欢目蔚然成风。尽管在晋代、唐代等时期男子簪花已经不稀奇了,但到了宋代簪花一度风糜,甚至成了一种礼仪。宋代文官制度发达,文人雅士大批涌现,民间也以尚文为荣,因此,簪花风俗更加普及。在国家重大喜庆场合,朝廷筵宴大臣及皇帝游幸,不仅皇帝自己头上簪花,各位大臣也要按品级在头上分别簪上不同的花来。不仅大小官员戴花,一般的幕僚、军士和禁卫吏卒头上都戴有品种不同的花朵。由于皇帝、大臣领风气之先,这种风气也为民间仿效,宋代人都以簪花为时尚。宋代诗人杨万里就在诗中描写了宋高宗八十华诞的御宴上百官簪花的情景:春色何须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同样在宋代,文人雅士们关于园艺的活动非常兴盛,描述花卉的诗词不胜枚举。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30个景致,其中11处属于花卉景点。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名扬天下的。
    中国文人赋予花开的内涵远不止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等单纯的比喻和象征。千百年来,花卉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人们的语言和生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艺术和品格。
    (1)下列关天中国“花卉文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沿用至今的成语“华而不实”“春华秋实”中的“华”是“花”的意思。
    B.从宫廷到民间,宋代人都以簪花为时尚。诗人杨万里曾在诗中描写百官簪花的情景。
    C.从秦汉至盛唐,中国的花卉文化日渐兴盛,对花卉的欣赏也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
    D.洛阳牡丹、扬州芍药是在宋代通过文人雅士的园艺活动中描绘花卉的诗词而名扬天下的。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
    A.“花”字在晋代出现之后,并没有取代“华”字,唐代“华”字还广为流传。
    B.《诗经》和《楚辞》里人们对花朵的关注和喜爱表明中国花卉文化日渐兴盛。
    C.宋代簪花一度风靡,甚至成了一种礼仪,由此涌现大批文人雅士,民间也以尚文为荣。
    D.中国文人赋子花卉的内涵非常丰富,花卉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人们的语言和生活。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头以“花”字引出花卉文化,从不同角度说明诗词中的花卉文化的表现。
    B.文章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以时间为序论述花卉文化的发展。
    C.文章以簪花为例,详细说明了宋代花卉文化的繁盛。
    D.文章语言典雅、生动,结尾部分说明花卉文化的影响。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盐湖为什么色彩斑调
    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益量达到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中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验”,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
    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城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术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儿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告很盐湖(矿)。
    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千早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理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问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盐潮作为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一方面,盐湖作为流域的尾间,湖表水与周围地下水之间存在密切水力联系,因此盐湖在流域水文生态系统起到维持水—盐动态平衡的作用。另一方面,盐湖虽然含盐量高,但水中仍然生活着大量嗜盐和耐盐微生物。
    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早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王建萍《盐湖为什么色彩斑?》)
    (1)下列对第三段中划线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有超过1000 个大大小小的盐湖。
    B.盐湖含盐量量达50克/升以上。
    C.盐湖色彩斑斓。
    D.盐湖富含矿产资源和微生物。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柴达木盆地盐湖和四川盆地盐湖是为了说明我因盐湖历史悠久。
    B.作者写柴达木盆地盐湖和四川盆地盐湖是为了说明我国盐湖分布广泛。
    C.作者写柴达木盆地盐湖和四川盆地盐湖是为了说明我国盐湖种类众多。
    D.作者写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是为了证明存在没有湖水的“湖”。
    (3)关于文章说明方法的使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达到50克/升以上的湖泊”一句运用了做诠释的说明方法。
    B.“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一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二段中“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一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一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张衡传》,作者范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公车拜郎中 特地征召
    B.衡不当世 羡慕
    C.大将军邓骘其才 认为……奇
    D.迁为太史令 两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虽才高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B.精思傅会,十年成 今其智反不能及
    C.虽一龙发机,七首不动 子路率尔对曰
    D.验之事,合契若神 愿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句子中,与“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不吾知也
    D.欲呼张良与俱去
    (4)下列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发生地震,相应方向的龙口中的铜丸会掉进蟾蜍口中,由此就可知地震发生的方向。
    B.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C.最后一段写候风地动仪,以叙述为主,以说明为辅。
    D.最后一段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形象具体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14 .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关的名句。(3分)
    无数的先哲以智慧启迪我们,用言行影响世界,帮助世人明辨善恶,传承文化精。荀子意识到,把时间花费在无意义的思考上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收获,他在《劝学》一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1)            ”。苏轼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并理性地对待生活,他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2)         。”杜牧《清明》中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3)         ”留给我们无限温馨的人性之美和远比诗篇文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5 . 请根据语境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全部不超过60个字。(3分)
    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连续10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在阅读中传递书香、传承文明,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读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一位益友,寻得一位良师。读《最后一片叶子》,我明白了(1)                           ;读《史记》,我明白了(2)                          ;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明白了(3)                                   。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6 . 2023级计算机一班的吴影昨日在操场丢失一件蓝色外套,里面有一张公交卡,100元现金有一张借书证,请以吴影的名义写一则寻物启事,注意格式规范,内容简洁准确。(4分)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a.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b.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
    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
    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选文围绕“题字”主要写了三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3分)
    ①“题字”前:_
    ②“题字”中:
    ③“题字”后:
    (2)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2分)
    (3)品读选文中a、b两处划线句子,任选一处,析其表达效果。(3分)
    (4)结合对“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理解,说说朱先生为什么不按印章而按血指印?(3分)
    (5)阅读全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你认为在守护“中条山”战役中,鹿兆海所在部队能不能取得胜利,试说明原因。(4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一:1900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用“少年强则国强”寄托了他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材料车: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牛这一条。”
    材料三: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期望殷殷,用这样一段话激励广大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要求: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索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