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二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开(tuò) 号(chuò) 家常(Iá) 循规蹈(jǔ)
    B.充(pèi) 手(tuó) 事佬(hé) 第光临(hé)
    C.稿(zhuàn) 磨(zuó) 天座(pínɡ) 街四邻(fānɡ)
    D.述(zhuì) 残(hái) 花生(bāo) 退避三(shè)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篇幅 妆束 如火如荼 水到渠成 B. 垫底   赡养   焕然一新   执一废百
     
    C. 脉搏   隐避   沽名钓誉   孝弟忠信
     
    D. 踌躇   勾消   荒诞不经   抱残守缺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时,讨论了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      这一问题。
    ②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就要多一点儿       :这些概念属于哪部分内容?内涵有哪些?
           对《乡土中国》里的一些名词尚未有明确认识,结合重刊序言或后记中交代的写作背景,对这本书的主旨      能形成粗略的了解。
    A. 界限 捉摸 如果/就 B. 界限    琢磨   即使/
     
    C. 界线    琢磨   如果/
     
    D. 界线    捉摸   即使/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对下列各句重音的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乡土中国》中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强调书的作者是谁) B. 作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用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强调书的语言特点) C. 作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强调书的研究对象范畴) D. 作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强调作品研究内容的特点)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 B. 中国由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可能,相反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C. 乡土社会是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D.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绯闻,这种做法真令人费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某人收到一个学术讨论会的通知,但因病不能出席,写信向大会秘书说明,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
    A. 因病不能到会,坐失良机,深感不幸。 B. 因病不能到会,失去学习机会,十分遗憾。
     
    C. 因病不能到会,有负众望,深感不安。
     
    D. 因病不能到会,不能对会议作出应有贡献,特致歉意。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日:“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盲点孕商机
    市场“盲点”使消费者经常陷入困境。在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各类商品不可谓不多,各种服务行业也日趋“五花八门”,但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消费者都有为找一种特殊服务或是一种急需商品“问破嘴皮儿”“跑断腿儿”却仍寻觅不到,只能干着急的时候。
    同时,这些“盲点”其实也正是市场的亮点。现在不少城市人在闲眼时,都有回归山野,贴近自然的愿望,而山野旅游专用的露宿睡袋、简易帐篷、远足背袋等装备却难觅踪影,偶尔有商家出售,其价格也足以令大多数人却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呼唤营养全面的快捷食品,而这些方面的食品品种却十分单调。加速变化时代“催生”了房屋设计、监理,方便食品等新要求,无奈此类需求因相关产业发展滞缓,形成产业“盲点”而无法得到满足。
    如今的厂商都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不想在身后留下一批“盲点”产业。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盲点”产业中,一部分是由于新需求尚未引起广泛关注而造成的。另有一部分,像老年产业刚好是被长期忽视的。厂商们普遍认为“长期漠视”的都是生产利润较小的产业,他们不愿倾力经营。比如,老年服装利润比时装要小得多。但专家认为,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时代”过渡,“不以利小而不为”应该成为有眼光厂商的经营理念。
    新需求呼唤新产业的快速跟进,长期被忽视的产业更需要工商界重新认识,这些产业“盲点”和“空白”若能及早被发现、填补,消费者就会痛快地“掏腰包”,厂商也可以如愿赢得大市场。(1)对标题中“盲点孕商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盲点”本指眼球后部视网膜上没有视感细胞的一点,在这里比喻对商品不能辨别或分辨不清:“孕商机”即指孕育市场信息。
    B.“盲点”指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比喻市场一片空白;“商机”即指卖方市场。
    C.“盲点”本指眼球后部视网膜上没有视感细胞的一点,在这里比喻商品的短缺及市场的空白点;“商机”即指市场信息。
    D.“盲点”指什么商品也没有,“孕商机”比喻孕育着市场信息。
    (2)下列对市场“盲点”就是“亮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促使新的商家发光的地方。所谓亮点就是发光处。
    B.第三产业的商品和服务,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正是此时商家显示能力的地方。亮点就是发光处。
    C.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正是使商家显示能力的地方。亮点也是商家显示能力之处。
    D.第三产业的商品和服务,还不尽如人意,这就是商家显示自己能力的地方。亮点即显示能力之处。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尽管今天厂商都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然而市场上却出现了许多“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这些”盲点”,部分是销售利润和服务收费较少的行业。
    B.形成市场自点的原因,其一是消费者新的需求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二是某些产业像老年产业长期被厂家和市场所漠视。
    C.只要厂家和商家转变观念,对市场“盲点”重新认识,就能把“盲点”变成“亮点”,培育出市场的新商机。
    D.专家认为,市场“盲点"孕育商机;消费者也感到,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多销”的时代过渡;商家厂家也认识到了“不以利小而不为”的道理。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9 . 根据下面的情境写一段话,不超过70字。
    学校举行元旦演出时,节目主持人在下台阶时不小心摔了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确令人难堪。但她非常沉着地爬了起来,凭着主持人特有的口才,对台下的观众说:                     。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