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期末 专项提高十一 现代文阅读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一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岀比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二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呜。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鸣的结釆;文学反映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
    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
    (选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
    B.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C.古文运动的语言复古,并非要以先秦两汉的体制为本,而是改古语为今言。
    D.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他都能够匠心独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韩愈与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差异。
    B.文章从三方面入手,指出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
    D.文章在论证韩文的创新精神时,从语言的通用和内容的有“物”两方面展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行政强制提倡“古文”效果极差,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
    B.倡导“古文”时,古文运动倡导者高水平的实践比高水平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C.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
    D.《送孟东野序》反映了“不平则鸣”之“物”,因为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难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晩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冋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
    D.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先锋文学在构思、语言、意象等方面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是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有重大贡献。
    C.对文学信仰的执着,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深刻地渗透进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创作势头不减,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D.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历史文人笔下的居庸关
    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中,“九关第一数居庸”。在著名的燕京八景里,“山城薄日照居庸,抗岭回峦紫翠重”。千百年来,居庸关的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而今它成为中外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居庸关,自古为天下九塞之一。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百余里的崇山峡谷之间,素有“绝险”之称。至于居庸之名,则起于秦代。而设景“叠翠”,为骚客文人所瞩目,则始于金代章宗年间。据史书载录,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是唐代高适的《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实,与高适同时代的祖咏的《望蓟门》,比高适还要早些时候。居庸关,唐代又称蓟门关,或军都关《望蓟门》描绘了边塞军营景象,作者并没有描述关隘的地势风光,却展示了雄浑壮丽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生动感人。高适在《入居庸》三首中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诗中险峻、荒凉的古塞风光,正是当时居庸关的真实面貌。
    在此之前,从汉至隋的八百多年间,居庸关虽“常宿重兵,以谨管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由于战事频仍,朝代多变,居庸关的战略作用也常有变异。汉代的居庸关,主要是沟通中原和塞外的要道。二陀魏把它同卢龙塞作为二险,据“以杜贼出入之路”。北齐改之为纳款关,成为查缴赋税的关口。那时,居庸关的景物风光,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最早的记述,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的描写,颇有诗情画意,把它当作最早描绘居庸的诗句,也未尝不可。
    在唐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情况则大不相同。从辽、金在北京建都时起,居庸关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跃居关隘之首。《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随后,又命名为“居庸叠翠”,列入燕京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对它的赋咏开始多了起来,著名诗人刘迎的诗作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可以发现,当时的居庸关,尽管精锐据守,军事设施加强,但仍然保持着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
    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因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其建设规模之大,大大超过以往历代。诗人陈子龙说:“险到居庸地脉分,何须长戍羽林军”。其实,居庸关设置卫所,储备武器粮草,倒是常备不懈的。居庸关对于北京的防护,起了重要作用。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以后,诗人邹缉作诗倡议重设北京八景,其中歌咏八景之首的“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但对居庸的险和翠则描写得比较成功。从此诗人笔下的居庸关,险中蕴秀,翠衬险奇,多姿多彩,分外妖娆。
    康煕掌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故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在其影响之下,清代描写居庸关的诗歌,一扫明人华丽、颂扬之风。大文学家朱彝尊在《百字令·居庸关》一词中以沉郁的心情描述了景物的荒凉。万里长城之居庸关,作为军事工程,已经结東它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山河胜迹,则千秋壮丽,永放光芒!
    (摘自《中华诗词网》)
    (1)下列各项对“居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居庸关,名称起于秦代,素有“绝险”之称,且有“九关第一数居庸”的美誉。
    B.居庸关在战事频繁、朝代多变的汉至隋八百多年间,其战略作用却一直未变。
    C.居庸关设景“叠翠”始于金代章宗年间,“居庸叠翠”在明代成为燕京八景之首。
    D.居庸关历史上既是军事工程,又是山河胜迹;而今成为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对“居庸关”所进行的描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唐代诗人高适的《人居庸》描述了居庸关险峻、荒凉的风光;祖咏的《望蓟门》则把壮丽雄浑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展示了出来,生动感人。
    B.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最早的对居庸关景物风光进行记述的著作,其中的描写很有诗情画意,应该可以把它们当作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句。
    C.诗人刘迎的诗作在金代诸多文人墨客对居庸关的赋咏中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能够看出,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仍在居庸关上存留着。
    D.明代诗人邹缉歌咏“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对居庸的险和翠进行描写,却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A.千百年来,居庸关凭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从唐代诗人祖咏开始,许多诗人写诗描绘过居庸关,而唐时居庸关是以“蓟门关”“军都关”之名出现在诗中的。
    B.《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可见金代居庸关的战略地位之重,那时的居庸关,应该既有精锐部队据守,又在军事设施上有所强化。
    C.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又一次成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至此,居庸关的战略地位跃居众关隘之首,其建设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D.康熙执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因为在他看来,居庸关在历史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只是作为山河胜迹予以保留。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4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文化认同既是节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春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员、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国节日的独特景观,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
    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让“节”味恒久流传。文化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和¨原汁原味”的拷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获得创造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新手段新形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松,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文化认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准确把握节日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
    B.文化认同是节日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条件。
    C.节日文化是在集体中发展形成的,体现集体意志。
    D.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是强化节日认同重要的举措。
    (2)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中国节日创新发展的举措的是
    A.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B.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C.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
    D.在交流互鉴中有我而不排他。
    (3)下列对文本语言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层次条理清晰。
    B.“春运”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C.本文观点新颖,主题鲜明,语言整饬华丽。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5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题目。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伧理道徳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晩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选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
    B.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倾向。
    C.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C.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B.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C.“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D.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