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二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 (xǔ)    染(xuàn)    残羹冷(zhì) B. (zhá)    心(yè)    按不住(nà) C. (yín)    子(tóu)    冕堂皇(guàn) D. 进(bié)    头(chàn)    栩如生(x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 吸吮    按装    泽被后世    藕断丝连 B. 凫水    暮蔼    胜卷在握    扣人心弦 C. 蹿蹦    赡养    闻过饰非    漠不关心 D. 晌午    妨碍    阴谋诡计    再接再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只有正确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才能________它的发展变化。
    ②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________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③________充分正视,积极应对,中国出版产业必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________应该成为文化信息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A. 推测  审定  只有  而且 B. 推断  审定  只要  并且 C. 推断  审订  只要  并且 D. 推测  审订  只有  而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 据说:台湾所产的蝴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名列世界之冠。 C.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等)和“地支”十二个字(子、丑、寅、卯等)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 站在泰山之巅,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受真让我 B.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 C. 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兴致勃勃地捕捉那些的蝴蝶。 D. 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 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 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C.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D. 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后来,他干脆就以“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②当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家里生活困难,黄州太守怜爱有加,便把一废弃的军队营地交给他无偿耕种以补贴家用。
    ③那时的他,或许做梦都不会想到,“东坡”这个号会比他的名“轼”深入人心得多,而且还会成为一张城市名片,给故乡带来美誉,给乡亲带来福祉
    ④他似乎很喜欢这个地方,在诗文中多处言及,如“夜饮东坡醒复醉”“雨洗东坡月色清”。
    ⑤这是一块无名高地,地处城东,被苏轼命名为“东坡”
    A. ①③②⑤④ B. ②①⑤④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③②⑤④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 B.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C.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 D. 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0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A. 这是一首送别诗,着意写别时和别后的心情,寓情于景。 B. 首联直接写告别,以“望”“挥手”等一系列动作,渲染出对友人的不舍心情。 C. 颈联似乎只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 D. 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来写,前两联写别时之情,后两联写别后之忧伤,层次井然有序。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到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夭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拋)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到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妤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晩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毎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増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妤的特制涤纶材料,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运动,开始下落。
    D.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2)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是
    A.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到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宇宙飞船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帮它达到目的。
    D.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七号能否顺利返回也许还是个未知数。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岀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宇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喚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C.“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D.“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硏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C.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素留侯张良             与……交好
    B.吏民,封府库           户籍
    C.秦地可尽也             称王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背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不如因善遇
    C.臣韩王送沛公        谁为大王此计者
    D.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击之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张良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因此项伯在得知项军即将攻打刘军时特来劝张良先逃亡。
    B.在接见项伯前,刘邦先向张良详细了解了他俩的交情,这足见刘邦行事之谨慎。
    C.张良救主有功,刘邦感激不尽,亲切地称呼对方为兄长,给他敬酒,并结为亲家。
    D.项羽妇人之仁,改变主意,答应不再攻打刘军,这为后来自己被刘所灭埋下了伏笔。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易度:易

    14 . 补写出下面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三句)
    (1)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2)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片神鸦社鼓。
    (3)言必信,________________。
    (4)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
    (5)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将下列长句改成3个连贯的短句。
    联合国人杈委员会否决了少数西方国家出自煽动和支持少数流亡国外的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一目的而提出的所谓“西藏人权问题”的决议草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请从下列词语中任选3个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含标点)。
    眼睛  夜空  月光  惬意  鸣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书楼
    谈  歌
    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四家人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来愈深。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
    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岀的习性,开始岀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恵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三人深深叹息,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祺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
    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三人妤生无趣,便起身告辞。
    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之后三人便向聚会讨债。
    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裝满书籍的马车走了。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
    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
    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妤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败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
    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
    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冯氏取岀三张银票,淡淡地说道:“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聚会生前叮嘱我,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
    三人张口结舌:“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
    冯氏摇摇头:“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
    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
    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100-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聚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伏笔,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赏析画线句子“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和“积雪痛苦地作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梦想到成功,是执着缩短了距离;善良与丑恶,是信念拉长了距离——这就是美妙的让人着迷,神奇的令人深思的“距离
    请以“距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