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科目: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贫乏 周密 一知半解 夸夸奇谈
    B.实践 告诫 粗枝大叶 可歌可气
    C.策略 摸索 图有虚名 前仆后继
    D.典型 罗列 革命气慨 误人不浅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努力是不容     的,他为我国农业带来新的曙光。
    ②我今天在这里只能谈一下自己     的认识,因为我也是刚进人这个行业。
    ③他这种粗暴的做法,     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会增加双方的矛盾。
    A.质疑 肤浅 不但 反而 B.置疑 浮浅 不但 而且 C.质疑 浮浅 不但 而且 D.置疑 肤浅 不但 反而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说起我国古代的建筑,人们常常提到的有厅、堂、楼、阁、亭……等等。 B.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C.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D.“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B.长春亚泰与山东鲁能两支球队实力相当,,难分高低。 C.那几篇文章写得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篇还算 D.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这两个国家终于结为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 C.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 D.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
    个一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进入唐代,          。     ,     ,     。     ,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A.⑤③④②①⑥ B.⑥④⑤③①② C.⑥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⑤③⑥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阴”。 B.“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C.《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都出自纪传体史书《史记》。 D.“新月诗派”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胡适、梁实秋、徐志摩、舒婷等。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分析错误的是( )
    A.他们起到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拟人) B.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借代) C.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问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偶) D.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排比)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对下面这首诗(“词”“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A.起笔“新"“旧”对比,表达出景物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B.“儿时回"三字折射出词人内心那种期盼西下夕阳返回又知其难返的复杂心态。 C.“独徘徊”的“独”意为“独自”,道出词人独享徘徊于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 D.整首词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耐人寻味。
  • 题型:阅读理解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问“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是电脑时代,不存在汉字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审美效果,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
         ③比如“灰尘”的“尘”字,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麈”,后来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更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把“台湾”写成“壹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和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
          ⑥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说简化字太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人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选自《咬文嚼字》)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批驳的错误观点的是( )
    A.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B.电脑时代已不存在简化字书写困难的问题。
    C.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1)下列关于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⑥段作者认为用中国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最能体现汉字繁简之美的差异。
    B.第④段中举语言学家亲历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简化字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
    C.第⑤段直接否定了用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这种幼稚的想法。
    D.第③段举"灰尘”的“尘”字的简化过程,说明了汉字的发展轨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主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进行了批驳。
    B.作者站在汉字的历史潮流里看待汉字繁简问题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
    C.文章最后作者认为简化字太粗糙肯定是由习惯和心理上的先人为主造成的。
    D.从政治或其他方面推行“以字促统弃简投繁”都是胡乱折腾汉字的体现。